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创建

辛亥革命网 2012-04-06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兴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高潮中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这场革命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及其促使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一次重大变更和飞跃的主要标志。
 

  ——纪念中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百年华诞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为中华民族之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应该说,辛亥革命高潮中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这场革命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及其促使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一次重大变更和飞跃的主要标志。该临时政府的诞生,固然是当时革命形势向前发展的产物,但显然也与孙中山之政治威望与吸引力分不开。正是他凭借着德、才、望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力,顺利地创立了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本文从两方面来进行阐述。

  ◆孙中山回国前两地三派势力争组中央政府◆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即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它一方面以大总统孙中山之名义来布告安民和号令各省继起,另方面又请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设法速“转电孙文,早回中国主持大计”。从武汉地区革命党人的这些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领袖的威望和吸引力。而当时远在美国华侨中为革命筹款而奔忙的孙先生,并未及时回国亲自领导迅速到来的辛亥革命。这使纷起独立之各省市缺乏一个众望相孚的领导核心,而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在此情势下,复杂的革命队伍内部就难免会出现派别争斗、相持不下之现象。如在筹组全国统一临时中央政府之问题上,江浙沪方面和湖北武汉方面对中央政府之所在地各有想法,两地的三种政治势力首先为此展开了一轮角逐。

  1911年11月11日,江苏都督程德全(原江苏巡抚)和浙江都督汤寿潜(原浙省咨议局议长),在给上海军政府都督陈其美(同盟会员)之通电中提议:“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磋商对内对外妥善之办法,以期疆土之统一,复人道之和平。务请各省举派代表,迅即莅沪集议。”在陈督的支持下,苏督之代表雷奋、浙督的代表袁希洛等、闽督之代表林长民等,于15日在上海正式举行首次会议,先亮出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招牌,并通电催请各省速派代表来沪参加会议。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原新军协统)也不甘落后。他于17、18日两次发出通电,以“义军四起,大局略定,惟未建设政府,各国不能承认交战团体”为由,要求各地军政府即派代表前来武昌,共商筹组临时中央政府事宜。江苏立宪派之首领张謇也参与了这场角逐,并提出“政府设鄂,议会设沪”之折衷方案。 同盟会员何海鸣、胡瑛、马君武等人,则于19日在上海《民立报》上登出了关于成立“中华共和民国联合会”的通告,强调“本会同人……共同组织斯会,以促进中国临时共和政府成立,暂设临时外交总机关为宗旨”;并谓“定本月21日在江苏教育总会开会”,“乞各省及团体派代表二人赴会,共商办法。” 以上情况表明,反正之旧官僚、附和独立的立宪派和同盟会党人三者,都想把筹组临时中央革命政府之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