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创建(3)
辛亥革命网 2012-04-06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兴樑 查看:
孙中山没有辜负国人的殷切嘱望,抵沪后立刻担负起了尽快筹建南京临时中央政府的历史重任。他不顾南北双方之议和已在上海举行,仍依据“选举及组织政府问题,当然由党而决”的原则,于26日在上海寓所召开了同盟会的高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总统制与内阁制之取舍”,及决定举孙为总统、新政府改用阳历等问题。孙在会上主张中央政府取总统制,宋教仁则坚持实行内阁制,互相争执不下。后由南京的各省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取总统制。27日,孙中山还专门同由宁至沪来欢迎自己的各省代表马君武等商谈了近3个小时。他在谈话中指出:“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当马等说到“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本规定选举临时大总统”,而袁世凯的议和代表唐绍仪称:“如南方能举袁为大总统,则袁亦可赞成共和”,“因此代表会议又决议此职暂时留以有待”时,孙答谓:“那不要紧,只要袁能真拥护共和,我就让给他。不过,总统就是总统,临时两字可以不要”;孙还强调说:“如诸君举我为大总统”,我打算在1912年1月1日“那天就职,并同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以是日为中华民国元旦”,“改用阳历一事,即为我们革命成功第一件最重大的改革,必须办到。”
当时在南京的各省代表共有45人,分别来自全国的17个省(已独立者14省,未独立的3个省)。他们在分别听过黄兴及马君武等的情况汇报后,基本上接受同盟会高干会议之决定,及孙同几位赴沪代表谈话的内容,但也有一点保留,这就是代表会议认为:“正式宪法尚未制定,正式总统亦无从产生……仍需冠以临时字样”。这些代表在28日晚的选举预备会上,投票推出了3位临时大总统候选人:孙中山、黄兴和黎元洪。12月29日,各省代表开全体会议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由汤尔和为正主席,王宠惠为副主席,袁希洛为书记。会议规定不分独立和未独立省份,以每省的代表只投一票为原则——共有17张选票。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满投票人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选举结果为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孙以超过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当选为临时大总统。选举结果出来后,各省代表会即刻电告孙先生、各省都督和《民立报》。就这次参加选举投票的45人来看,同盟会员居少数,而以立宪派和旧官绅占多数,孙中山的当选客观上证实了他的确具有无以伦比的政治威望。
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传出后,马上受到了各省都督、省议会、各报社,及海内外各民众团体的热烈祝贺与拥戴。据报载称:“自总统选举以来,南洋、澳(洲)、欧美各地贺电,为日盈尺。” 正是在此情势下,原先一直想掌控中央政权的黎元洪也于29日加入了电贺孙总统的行列。在海外与国内各地各界之贺电似雪片般飞来的同时,孙中山则分别致电南京各省代表会,及各省都督与革命军司令等,其电略谓:“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诸公不计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务”。“自顾才力,诚无以当。惟念北方未靖,民国初基,同侪艰难,国民有责,文敢不黽勉以诸公之后。当尅日赴宁就职,先此奉闻。”驻宁各省代表会获此电后,即决议由各省代表中特派汤尔和、王宠惠、陈陶遗3人,前往上海去迎接孙总统到南京来就职。1912年1月1日上午10时,孙先生在上海各界民众万余人的欢送下,由沪军都督陈其美和各省代表会临时议长汤尔和等一行数十人护送,乘专车离开上海,前往南京出席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典礼。当晚,他在前两江总督署举行了庄严而朴素的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并在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词》正式就职后,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定国号为“中华民国”。1月3日,由各省都督代表组成的南京临时参议院,又选举黎元洪为民国副总统,并通过了孙大总统提出的国务员名单。至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诞生,实开创了中国民主共和政制的新纪元,并使民主主义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成为正统而不可逆转。正因如此,所以毛泽东称颂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并强调我们一定要“纪念他推翻封建帝制,创建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兴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