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言与“法宝”——辛亥留下了什么(3)

辛亥革命网 2013-07-14 00:00 来源:《同舟共进》2011年第8期 作者:杨天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在革命的起始阶段,曾将当时中国的司法,比喻为希腊神话里国王奥吉亚斯的“牛圈”,养了3000头牛,30年从不打扫,粪秽堆积如山。实

  革命党是革命的倡导者,立宪派是地方开明士绅的代表。二者结合,就构成了足以左右形势的力量。武昌起义,由作为革命党人代表的士兵发动,由作为立宪派首领的汤化龙支持和襄助。嗣后,各省相继独立,在这一过程中,立宪派分子如湖南谭延闿,开明的地方官吏如江苏程德全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川独立后,成都社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自同盟会会员、原陆军小学堂监督尹昌衡被推为四川军政府都督,立宪派的罗纶被推为副都督后,成都局势便趋于稳定。

  1912年1月,广东曾发生部分同盟会人仇杀“保皇党”事,章炳麟致函孙中山,要求给予当年的保皇党以自新机会。孙中山立即致电陈炯明及各省都督,声称“今兹南纪肃清,天下旷荡,旧染污俗,咸与维新。法令所加,只问其现在有无违犯,不得执既往之名称以为罪罚。”显然,在革命高潮中,或在大局底定之后,对旧时的敌对者持“咸与维新”,既往不咎的政策有助于使“海隅苍生,咸得安堵”。(《孙中山全集》第2卷)

  统一战线就这样形成了。

  如何避免大规模的流血牺牲

  在清末新政中,袁世凯卓有成绩。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于窘迫无奈之际,再度起用袁世凯,赋以大权。11月1日,奕劻皇族内阁总辞职,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一时间,袁世凯成为一身系天下安危的重要人物。他一面调派自己掌握的北洋新军三万多人南下进攻革命党人,一面派人到武昌谈判,进行收抚。

  武昌的革命派认识到袁世凯和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一开始就想利用这一矛盾动员袁世凯反正。11月9日,黄兴致函袁,建议他以华盛顿、拿破仑之资格,出面建华盛顿、拿破仑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朝食。黄兴表示,只要袁做到了,全国各省人民都将“拱手听命”。11日,袁世凯的代表刘承恩、蔡廷干到武昌谈判,宋教仁建议袁“转戈北征”,声称“将来自可被举为大总统”。胡汉民认为袁世凯居心叵测,首鼠两端,孙则表示:袁世凯虽不可信,但利用他推翻清廷,“胜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胡汉民为孙中山的远见所折服。

  战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孙中山发动武装起义,目的在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倘使和平手段可达目的,自无使用战争手段之必要。

  1911年10月20日,孙中山远在纽约,听说广东革命党人准备进攻广州,为避免大规模的“流血”,就曾致电两广总督张鸣岐,命他“速率所部反正,免祸生灵”。孙中山在这里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原则,值得人们尊重、记取。革命的终极目的是解除人民痛苦,为人民造福,自然,在可能条件下,要尽量减少革命或战争给予人民的苦难。1912年1月4日,孙中山复电袁世凯,重申上述原则,电称:“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当年,革命党人与袁世凯议和,迫使清朝皇帝退位,避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极大地降低了流血、牺牲和破坏的烈度,使中国的政体平稳转型,自然有其积极意义。

  清朝皇帝退位了,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了,这是辛亥时期革命党人为中国历史所建立的伟大功绩,也是孙中山为中国历史建立的伟大功绩,值得永远纪念。但是,孙中山说得很清楚,只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段落”不是文章——他只是为“振兴中华”这篇大文章开了个头,写好了第一段。

  孙中山在他革命的起始阶段,曾将当时中国的司法,比喻为希腊神话里国王奥吉亚斯的“牛圈”,养了3000头牛,30年中从不打扫,粪秽堆积如山。实际上,中国的皇权专制地主小农社会也是这样的“牛圈”。辛亥革命胜利得快,代价小,自然难以一下子清除奥吉亚斯“牛圈”中的全部“粪秽”,中国的面貌也难以一下子焕然大变。所以,中山先生80多年前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今日仍有重读之必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