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时期“五族共和”论的思想渊源(6)
辛亥革命网 2013-08-16 00:00 来源:《经略》网刊第9期 作者:常安 查看:
[16]《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98页。
[17]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4-76页。
[18] 同上。
[19]《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8页。
[20] 包括法学界在内的思想史、政治史研究者,均多关注《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中的君宪共和之争,为数不多的著作,如王春霞的《排满与民族主义》,对此次论战中的民族因素进行了细致探讨,王春霞以梁启超为论战在《新民丛报》上所撰八篇文章中和排满没有直接关系的仅有两篇为例,指出“排满”问题在双方论争中占有重要地方,见其著第172-17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耿云志也指出,“以往的历史著作,凡谈及清末革命与立宪派的论战的,绝大多数都以为民主问题是其争论的中心,认为革命党坚持建立民主制度,而立宪派则反对建立民主制度。争论的结果是革命派的民主论战胜了立宪派的反民主论。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至少是过分简单化了。根据争论双方的文字,认为无论是从思想逻辑上看,还是从争论文字的数量上看,其争论焦点是暴力革命和反满问题,真正讨论民主问题的文字,在双方都只占极小的比重。”(见耿云志:《从革命党和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另外,查阅当时相关报刊以及《辛亥革命时论选》中的论战篇章,可以发现当时论争的主题除了君宪共和,还有民生主义、社会主义、人种学、国外建国史等多方面的内容。
[21]《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82-113页。
[22]《辛亥革命前十年之时论选》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20-124页。
[23]《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3-1665页。
[24] 可参见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33期。在该文中,沈松侨指出,晚清知识分子同样也是在国族主义的风潮鼓荡下,着手编造中国“民族英雄”的光荣系谱。为了“唤起国魂”、“振兴民族”,他们透过一套由特定的“框架、声音与叙事结构”所构成的论述策略,将上起秦汉、下迄明清,前后二千年间的历史人物,扯出其原有的历史脉络,重加评骘、编次甲乙,终至为近代中国的国族认同修建了一座华丽璀璨的殿堂—民族英雄的万神庙。
[25] 论战进行期间,梁启超曾希望徐佛苏出面调停,但汪精卫、汪东等人拒绝徐的调停,后梁又托徐佛苏与蒋智由出面与章太炎、宋教仁唔商,章表示可以许其调和,但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坚决反对。(见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也正因为如此,胡汉民认为该论战系革命派大获全胜,但从其后革命党人的有关具体政治实践来说,却未必如此。
[26]《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5页。
[27] 刘晴波主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下同。
[28] 张启雄:《“独立外蒙”的主权交涉与国家认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0期。
[29] 郭双林:《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郑大华,邹小站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27-348页。
[30] 蒋智由:《变法后中国立国之大政策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0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