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是辛亥革命的引路人(4)

辛亥革命网 2011-08-25 00:00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刘申宁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改革与革命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当由统治者发动的改革失去了民众的支持,要想停下来或是退回去已是不可能了。随着变革的重心由上而下

  由新政而变官制,本以仿效东西洋各国之既强且富为因,然而其果则变官制而后开幸门,开幸门而后分群类,当群类既分之后,遂不能不起争斗。清代以抑朋党为家法,是以朝臣之勾心斗角多半流入阴柔一路,很少以赤裸裸的争克为手段。这种局面随改官制而变,于是阴柔转为悍斗,倾轧便成了一种常见的事。与前代朋党各立旨义以分水火相比,新政中的倾轧很难辨出君子与小人、正义与邪恶、天理与人欲。群分类聚的朝官各相撕咬,而面目则莫分清浊,一片混沌。庙堂内的斗法,翻出朝局的层层波澜,胜负之间没有善恶,只有利害。

  这些纷争常常会唤出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为后世留下许多笑料:“常州朱宝奎游学西洋归,夤缘入盛宣怀门。宣怀以乡谊,处以铁路局小差。人颇机警,渐被信任。不数年由同知捐升道员,隧充上海电报局总办。凡各局弊窦无不知之。窥宣怀有婢,绝每,求为造室。宣怀不许,由是交离。私发铁路积弊,并抄录累年洋商交涉案,叛归袁世凯。世凯久涎铁路、招商、电报三局之利而不详其底蕴,至是得所借手,遂参宣怀,尽撤其差。以铁路局交唐绍仪,招商局交杨士琦,电报局交吴重熹,而宝奎为邮传部侍郎。”

  然而被人所卖的人转过身来又卖掉了别人:“盛宣怀既失铁路之利,郁郁不伸者累年。已而袁世凯黜,载泽与粤党争权,窥其有隙可乘,遂贿载泽六十万金,起用为邮传部尚书。载泽知盛宣怀多财善贾,因出宿储合成百万,托其存商生息。宣怀极赞萍冶矿局之利,给以股票一张。国变后排满之风日炽,悉侵没为己有,载泽不敢校也”(《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P211、P302)。

  晚清的变法新政由这些人过手,而在这些人手里,无论新政还是变法都变成了他们的一己之物利。官界遂成了当日中国最龌龊的一个地方。

  改革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本身又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改革打破的是旧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建立起一种新的利益分配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者如果不是把制度的变更放在首位,而是将利益的追求摆在了前面,那么,改革本身便迷失了方向,改革的重心也就会随之由上向下滑动。

  三、改革失败革命到来

  在上个世纪的内战中,国家权力由朝廷移向地方是在战争引起的社会震荡中发生的,其间既有被动的顺变,也有主动的应变。当时,疆臣在乱世里各自为计,因募勇成军而移去了朝廷的兵权,又因自筹饷需而移去了朝廷的财权。等到战火熄灭,这些由朝廷流向地方的权力已经收不回来了。居内驭外的局面由此而变。

  五十多年来,这些下移的权力已在地方生根,并虬结出种种利益关系、社会关系和行政关系。因此,以“仿行宪政”来重建居内驭外之势的那些变法一旦推行,则一定会触痛这些关系,并使疆吏与朝廷中筹划的人们不能不龈龈相争。

  虽说那个时候的政争旨在以各自的道理守护各自的权利,但舆论的同情显然在“争之而不能胜”的疆吏一面,而籍集权之说重造居内驭外之势的“才敏气盛急于立功名之人”则不为多数所喜欢。这种由新政而起的裂痕一定会在新政的更张中扩大,并促成疆吏对朝廷的日益疏离。枢臣和疆吏同在新政局中,但两者都喜欢用自己那一面的道理诠释新政。于是,他们分解了新政,新政也分解他们。在因果循环之间,历史传统留给地方和朝廷维系彼己的同一性,遂被变革的更张一节一节地磨断了。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家权力在内战中脱出了旧榫,久蛰的绅士遂纷纷被时势召出来,在襄办地方事务的过程中各露头角。后来的五十年里,通过科试、捐纳、保举得功名而又游离在仕途之外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近代化运动的过程中由农村流向城市,更多的人则留在籍贯所在的地方,以其个体的知识、才干、名望、影响兴作于官府与民众之间,成为一种牵动上下的社会群体。在二百年久抑之后,绅权是被地方官扶持起来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