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牺牲敢惜身——简论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3)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曼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峡两岸,在全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华儿女都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武昌枪响皇冠落”
热爱祖国与建设国家
中山先生将毕生探索出来的思想归结为三民主义。革命和统一都属于民族主义范畴,也就是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摆脱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中国达成大一统和民主、自由、进步。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再实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三原则,也就是普遍平等的意识。中山先生有言:“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对国内的专制和不平,便要应用民权主义,提倡人民的权利。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中山先生将“民为邦本,邦本固宁”视为民权主义的要义,进而在政治上建设国家,实现政治民权化,即以“全民政治”来取代“间接民权”,建立“万能政府”和“专家政治”,以实施“公天下”这种“大同世界”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建设“全民政治”,亦即“实行民权真宪政,只见公仆不见官”,让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思想和实践永远植根于全国人民的心田,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
中山先生深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推翻腐败不堪的清王朝以后,必须立即进行国家的全面建设。中山先生把热爱祖国的火一般情感,落实在行动层面,一是奋力贯彻民权主义,在政治制度上改造中国,让祖国一步步完善地走向共和。二是在经济上建设国家,倾力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在民生主义上下大气力,建设一个民众能够过上小康生活的“至完美”、“至安乐”的社会。他的民生主义要素表述为:“(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之宝藏,次第开发,所有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国家皆有一定之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孔子之理想的大同世界,真能实现!”他所阐述的民生主义要点是:养民为目的,均富为真谛,和平为办法。建设一个自由、安全、福祉的新社会。具体来说,首先在于制定实业计划并付诸经济开发。对私人资本适当节制,对国家资本大力发达。关注并指导生产与分配,重要的一点即是平均地权,力争耕者有其田,以期广泛满足人民大众的食、衣、住、育、乐等各项必须需求。一言以蔽之,民生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必须体现和实现“民有、民治、民享”这样一种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大同思想。
为此,中山先生自述道:“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色。达到了这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他诚挚地讲:“兄弟奔走革命二十年,从事破坏,然亦时时研究建设。今以后,亦惟与国人共谋建设”。中山先生深刻认知到:爱我中华,就要知我中华,进而建我中华。正是为了最终建设我中华,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前就思考革命胜利后,利用中华大地丰沛资源建设国家的设想,他“草拟了许多计划,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国家工业化的计划”。他预见到革命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强调指出:“中国之文明已著于五千年前,此为西人所不及。但中间倾于保守,故让西人独步。然近10年思想之变迁,有异常之速度。以此速度推之,10年、20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也”。他入木三分地说:“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振兴实业的方法很多:第一是交通事业,象铁路、运河都要大规模地建筑。第二是矿产,中国矿产极其丰富,货藏于地,实在可惜,一定是要开辟的。第三是工业,中国的工业非要赶快振兴不可”。1912年,他大义凛然地将“大总统”职位让出后,便向国人申明,自己将以公民的身份,专门致力于“实业救国”的活动。他经过考察,提出了用10年时间修筑20万公里铁路,以奠定“利用富民”的建国基础。到了1919年,中山先生终于翔实有据地制定了一个全面建设中国的方案——《实业计划》。在这个意图振兴中华的发展实业的蓝图中,他言而无妄地主张改革开放、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在10余年间,于中国境内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网,同时修建100万英里的公路,再加上飞机场的逐步建设,使得中国的“铁(路)公(路)机(场)”四通八达。另外在物流事业要下大功夫,大力兴修建设东方、南方和北方这样三大海港,以及数以百计的商埠。在石油、电力、机械、建材、煤炭、钢铁、纺织、邮电、有色金属等领域,全力兴建大型工厂。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诸业,兴修水利。为此,中山先生刻苦自学,涉猎百科,亲手绘制了修建铁路、兴造海港的若干幅图纸。这部《实业计划》是一个以工业现代化为中心的大规模国家建设计划,目的是发展民生主义,将一穷二白的中国改建成为工业、科技以至农业和国防建设齐头并进的资本主义强国。从这个多少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蓝图中,明白无误地展现了中山先生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一切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发展生产力。中山先生深切体认到:“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就寓意着一条真理:革命为建设拓开道路,建设要以革命胜利为前提。有鉴于此,中山先生痛切地指出:封建专制势力勾结帝国主义列强,联手掠夺和压榨中国人民,若是不能打掉这个根源,“不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那么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的”。他在爱国主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尤为珍贵的思想遗产。热爱祖国,就要革命,就要破坏一个旧政权,建立一个贤良政权;热爱祖国,就要维护国家统一,不允许任何人分裂国家主权和领土;热爱祖国,就要投身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改善民生,让中国尽快进入小康社会,进而迎头赶上东西方列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山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脉络,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评价的那样:“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近100年来,在包括华侨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目中,论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人物,必当首推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这面旗帜,是革命之旗,是统一之旗,是振兴中华之旗。这面由爱国主义思想为金钱而织就的旗帜,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无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具有无可替代的号召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今天,我们高高举起这样一面不息招展的旗帜,无论对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还是对于拉动全国的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抑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毫无疑问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主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