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义和团进入北京(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作者:鲜于浩 鲜华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义和团进入北京,是义和团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探讨义和团怎样进入北京,为什么能够进入北京,有助于对义和团运动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评

  四

  帝国主义对清廷不愿把义和团镇压下去极为不满,他们多次限期清廷肃清义和团,并以联合出兵相威胁。至一九○○年五月三日,清廷被迫答应各国立即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京。五月四日,英、法、美、意、日、德、俄七国兵舰十六艘在大沽口外示威,并派遣军队三百余名由天津入京。此时,对于外国驻兵京城问题一向特别敏感的清政府神经高度紧张,密令天津方面官员逐日确报各国派兵人数和装备情况。西方列强联合镇压义和团已势不可免,而中外反动派在如何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矛盾日深。这样,摆在清政府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顺从帝国主义的压力,任其派兵入京并剿办义和团;要么利用义和团的“神拳”去杀尽京城乃至全国的洋人,并以武力驱赶列强所派军队。一方是穷凶极恶、惯于趁火打劫的强盗,一方是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并有神拳法术的义和团众。经过短时间的犹豫和盘算之后,西太后终于作出了默许义和团进京并加以利用的决定。

  清廷之所以这样做,是由四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第一,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对于列强的宿怨。如所周知,自戊戌变法以来,西太后对于列强的不满日益增加。她认为,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时所行“新政”,都是洋人在幕后指使。戊戌政变后,西太后要废掉光绪皇帝,列强又出面极力阻扰。如英国公使曾经强硬地表示:“我英认定光绪二字,他非所知。”各国公使还共派法国医生入内廷为光绪看病,该医生看过病后声言“血脉皆治,无病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278页。)揭穿了顽固派散布光绪病重的谣言,迫使西太后将废立光绪之举改为立端王载漪之子为“大阿哥”。清廷顽固派还认为康有为、梁启超出逃也完全是英、日的庇护。这样,主要围绕着光绪帝的去留,实际也是西太后是否执掌大权的问题,顽固派和列强的矛盾越来越深。后来西太后之敢于向列强“宣战”,用她自己的话说,即是“彼族焉敢于预予之权,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才“定准立决死战。”(《义和团》(一),66页。)和列强打让多年交道的西太后,未尝不知列强派兵剿办义和团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可能对她个人的统治权有所伤害,所以,西太后精心策划了利用义和团的阴谋。第二,顽固派所谓的抵抗外侮。“民教之争”在山东兴起后,西方列强认为再次侵略中国的时机已经到来,趁机在山东加强了侵略活动。为着封建权益尽可能少地让列强分享,清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照例要有一番“抵抗外侮”的言论。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九日给各省督抚的上谕称:“现在时势日艰,各国虎视眈眈,争先入我堂奥”,严行申谕“嗣后倘遇万不得已之事,非战不能结局者,如业经宣战,力无即行议和之理。和之一字,不但不可以出于口,并且不可存诸心。”(《义和团档案史料》(上),37—38页。)顽固派的抵抗言论,一般说来,不过是虚张声势,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面子和权益。但当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外反动派矛盾日渐加深之时,清廷便利用义和团,做出“弹压不及”的姿态,对外进行有限的虚声抵抗。第三,直隶义和团本身的发展。短短的时间内,直隶地区义和团日益发展,“省北涿州一股,省南独流一股,省东任邱一股,各聚众数万,拳教连日开仗。”特别是在涿州“一时黄巾红带者流,城厢内外蜂屯蚁聚,其数达三万人” 除此之外,保定、天津、文安、霸州、安州、固县、雄县均有义和团活动。义和团给各地分散的教堂、洋人、教民造成了很大威胁,使各国驻华使馆极度恐慌 在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看来,“旨在仇洋灭教”的义和团不失为一个可以利用的力量。“扶清”不至于引起清王朝的复灭,而“灭洋”正好为顽固派出气,且又是以非官方的名义杀逐洋人,万一失败,罪在“愚民村顽”,今后可在洋主子面前蒙混过关。第四,端王载漪集团的阴谋夺权活动。在废立光绪帝的问题上,载漪特别痛恨外国的干涉,“抵御外侮”的情绪一时表现得尤为激烈。他“急欲其子得天子位”,盼望“使馆朝夷,皇位夕易”,“计非藉兵力摄使臣,固难得志也。”载漪集团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很大一部分权力,他们中有大学士徐桐,军机大臣刚毅、赵舒翘,礼部尚书启秀,掌握京城卫戍部队的端王兄弟载濂、载澜,还有善观风色的军机大臣荣禄、直隶总督裕禄等。他们串通总管太监李莲英,掌握了西太后的心理活动。共同向洋人“投仇雪耻”的打算使得他们利令智昏,妄图依恃、利用义和团,既谋杀光绪皇帝,又能“使馆破,夷人无种”,达到“大阿哥”即位,俱为“社稷之臣”的私欲。

  至此,问题就比较明白了,义和团进入北京,不自觉地充当了西太后向洋人“复仇”和载漪“谋窃神器”的工具。 义和团众以血肉之躯拼杀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侵略军队,他们那种誓死如归的精神使后来读史者肃然起敬,但他们“仇洋灭教”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却被他们所要扶的清王朝联合“洋”、“教”残酷镇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