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三次巨变与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网 2011-06-08 00:00 来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范小方 王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在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时代巨人率领下,为着民族独立与解放,实现社会现代化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
 

  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从一九○○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二○○○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次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也就是说,一切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使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现代化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既包括经济方面,也涉及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和结构等各方面的变化。百年中国三次巨变,给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三位伟大人物始终站在历史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艰辛开拓,努力奋斗,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打破坚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疯狂侵略瓜分,中国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深重。远远落在时代后面。这样一个病国弱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国家,是当时中国的仁人志士考虑的首要问题。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是从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中国那个时代的杰出英雄。1894年,他在创立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深深打动几代中国人的响亮口号。给20世纪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在近代中国复杂纷纭的社会矛盾中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最主要问题——民族独立,把它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他们认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在政治上,首先必须建立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基础之上。只有民族独立了,才能争取人民民主和民生幸福,也就是实现现代化。孙中山等辛亥志士采取革命手段,武昌首义,一举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亲身参加过这场革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曾十分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①封建王朝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辛亥革命将它一举推翻,使中国反动统治秩序无法再得到稳定,人们思想大大得到解放,民族觉醒,民主精神普遍高涨,现代化的潮流破闸而出,成为蔚为壮观的景象。

  其次,孙中山民主共和的尝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采取许多措施,推行民主政治。它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由各省代表选举产生。“朝作总统,夕可解职,朝为军长,夕可归田。”②召开由各省代表参加的会议,组成临时参议院。经参议院通过颁行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原则,成为孙中山后来同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斗争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对《临时约法》的性质曾作了如下评价:“比如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是资产阶级性的。”③“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④

  在民主践行方面,辛亥革命把中国政治推进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改革官制,选拔官吏,整饬吏治是关系到中华民国共和政权巩固的一件大事。孙中山确立:“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⑤的原则和办法。1912年底至1913年初,各省进行国会议员选举。竞选者奔走四方,发表演说,锣鼓喧阗,城乡轰动。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参加决定国家代表机关成员的选举。选举产生的国会将制定宪法,选举正式大总统。以此结束“约法之治”,开始“宪政之治”。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政党政治时代。唯物史观认为,政党不仅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且是“近代社会”“现代文明”的产物。《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的自由。民初“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⑥各阶级、阶层均积极创建政党,通过政党实现执政和参政的目的。各政党的出现是对封建社会“君子群而不党”伦理规范的否定。竞争性政党政治局面的形成是对封建专制政治的反动,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组织机构和政治行为。

  再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现代化进程。积极发展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臻于富强,是中国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三民主义的归宿。辛亥革命仿效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搬掉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封建专制。为经济发展大开方便之门。孙中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据中国国情“以生平之抱负与积年研究之所得”⑦,提出一系列“国家强盛的革命方略”和“实业计划”,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