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三次巨变与现代化进程(3)
辛亥革命网 2011-06-08 00:00 来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范小方 王斌 查看: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保证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国家政权巩固,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这样,新中国不仅存在实现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有了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政治和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认为在已有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条件下实现现代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新民主主义推进到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在随后的3年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场社会大变革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偏差,但基本事实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奠定,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这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从痛苦摸索中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再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为实现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当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初创的成功之后,实践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的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像在民主革命和开始新中国建设的时期一样,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总结自己的教训,借鉴外国的经验,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搞现代化,首先是经济的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以苏联为蓝本,这在当时曾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到“一五”计划后期,经济管理体制和重轻农比例关系等方面的弊病日益暴露。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13]科学的理论来自对实践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的认识和思索。在广泛调查基础上,毛泽东提供了第一篇比较详细地阐述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的科学著作——《论十大关系》,提出要对苏联模式加以改造。社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工业化,这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尤为明显。党这时把工业化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强调以苏联教训为借鉴,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在八届八中全会上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轻重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搞好经济综合平衡的思想。这是对中国这一农业大国,工业弱国国情正确认识的结果。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剥削掠夺之苦,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因噎废食,搞闭关自守。在《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上再三指出,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1957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14]这些宝贵经验对以后的对外开放路线的提出作了重要准备。这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几乎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大工业体系。农业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人民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现代化创造基本条件的斗争中经过长期的探索,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最终取得胜利。在努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先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发动“大跃进”,接着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受到极大损失。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并没有被挫折和困难压垮。他们重新总结经验教训,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三、乘风破浪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民在艰难地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高扬起改革开放的旗帜。一场新的革命开始了。这是百年中国第三次历史巨变。它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进行的。
首先,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决策,实现了新的历史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5]当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始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时,邓小平在当时党内意见分歧很大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支持了这一意义极为深远的论战。这就为党重新恢复正确的政治路线,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在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由于坚持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形成了凝聚民心、激励斗志的共同理想。中共中央为此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就具有了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基础。同时,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使我们党在纷纭复杂的斗争中,始终把握前进的方向,经济建设稳步前进,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逐步积累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年成为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高歌猛进的20年。
其次,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目标模式的构建。现代化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历史上西方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道路来实现的。新中国的成立,宣告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破产。从这个意义讲,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的唯一途径的同时,也选择了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模式。
这种目标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一是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邓小平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16]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确立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原则。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对外开放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在平等的基础上扩大对外交流,实行开放政策,不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两手抓等。这些,都保证了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中国特色。邓小平认为,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应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来办,这就是中国特色。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7]并强调这一原则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这就保证了我们现代化建设始终不脱离中国实际、少犯错误。三是时间规定性与内涵的确定性。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仅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且在时间上,对实现战略目标作了阶段性规划和安排。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现代化分两步走的20年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前十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第二步,后十年再翻一番,人均国民收入一千美元,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一目标显然离高度现代化距离还很远,因此,在党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发展五十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部署不仅规范了时间,而且确定了具体内容,即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