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三次巨变与现代化进程(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8 00:00 来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范小方 王斌 查看:
再次,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场革命性的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思想观念到具体体制,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诸多方面涤荡着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思想,引起了广泛深刻的变化。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大潮中农村首当其冲,通过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经营方式,改革农产品统购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扭转了农业长期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农业贸易的发展使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商品化能力大为增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壮大了集体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增长点,而且使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沐浴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阳光。向人们展示一条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的道路。在城市,首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随后于1992年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走出困惑几代人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误区。经过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价值规律作用在经济生活中充分体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越来越大。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保证现代化的高效发展。现在,“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了第二步,国家实力明显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重要进展,国防建设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对外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可以自豪地说,我国已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影响深远、不可逆转的一大步。为下个世纪经济腾飞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注释:
①林增平:《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1981年9月24日《湖南日报》。
②⑦《孙中山选集》上册,第91、106页,人民出版社,1956。
③④[13][1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26、127、285、401页,人民出版社,1977。
⑤《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
⑥丁世峰:《民国一年来之政党》,载于《国事》,1913(1)。
⑧吴承民:《近代中国工业化道路》,载《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会论文集》,中华书局出版,1994。
⑨[1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514、1467页,人民出版社,1991。
[10][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2、138页,人民出版社,1993。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47页,人民出版社,1991。
[15][1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33、149页,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