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的定位与内涵

辛亥革命网 2011-06-08 00:00 来源:世纪中山 作者:林家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研究的重要性人所共知,近百年来,孙中山研究取得的成绩也极为丰硕。直到今日,孙中山研究还在被学界称为“显学”,并有人提出要
 

  孙中山研究的重要性人所共知,近百年来,孙中山研究取得的成绩也极为丰硕。直到今日,孙中山研究还在被学界称为“显学”,并有人提出要建立“中山学”,将孙中山研究进一步向深层次推进。在此,我想发表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一、“孙学”的定位

  中国大陆迄今尚未使用“中山学”此词,连“孙学”一词也未通用,一般习惯称为孙中山研究。“孙学”在台湾学界早已使用。据我所知,1990年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杨日旭先生主持的“中山学术研究所”,便以“大陆对于‘孙学’之研究与定位”为主题邀请大陆的章开沅、金冲及、张磊、黄彦、姜义华、林家有、袁伟时、方式光、徐辉琪、李兰苹,以及台湾的李云汉、崔垂言、朱浤源、魏萼、姜新立、周继祥、廖立宇、何金铭、张亚国等学者就大陆“孙学”研究与定位撰写文章进行讨论。这些文章以《大陆对于“孙学”之研究与定位》专号发表在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主办的《中山社会科学季刊》,第5卷第4期(1990年12月出刊),共有201页之巨。

  杨日旭先生为《中山社会科学季刊》这一期专号写了《编者的话》。杨先生在文中说:决定出版以“大陆对于孙学之研究与定位”为主题的专号系基于几点考虑:

  第一,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中山先生不但是在台湾的中国人所尊敬的政治家,而且是大陆的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侨华人所最敬重的政治家。他毕生以“天下为公”的精神为中国现代化而努力,在全中国奋力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繁荣愈艰苦的时候,有思想的中国人就愈怀念他,特别是我们在学术界从事研究的同仁。

  第二,对学术研究的执著。自1949年以来,大陆学术界研究中山先生思想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学者所获致的成果与经验,是在海峡此岸研究中山先生思想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学者所深感兴趣的。

  第三,对未来中国的理想。在台湾与大陆经过40多年的分裂,共同追求未来中国统一,达成中国现代化的指标过程中,中山先生思想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能发生的影响,也是研究中山先生思想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学者所深切关心的问题。因为中山先生一生的事功不仅是限于思想理论的,更最主要的是要实际执行的。中国的统一与现代所遭受将近半个世纪的动乱分裂的惨痛经验,应使全体中国人痛定思痛,虚心反省,大公无私,有勇有谋,为21世纪的统一中国的现代化,建立一个具有前瞻性而具体可行的民主、自由、宪政、法治的共识体制,不要再牺牲宝贵的时光,浪费中国人的智慧和忠厚,将全国的人力、物力团结在一起,立下誓愿,使中国永远不再受外强欺凌压迫,并使中国成为民富国强的一个世界上最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主大国。①

  杨先生在10余年前提出建立两岸“孙学”研究的原因,至今看来仍然是相当实在的,符合事理的。所以,建立“孙学”研究的体系和加强对孙中山及与其有关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孙中山,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富强,以及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经历了政党轮替,以及去中国化政治的冲击,对孙中山研究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一些人把中华民国的“国父”视为“外国人”,但这是逆流不是主流思想。多年来,台北“国父纪念馆”仍然坚持“孙中山与现代中国”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基本上是每年1次,已经开了10多次,并出版《孙学研究》不定期学刊,现已出版了5期。而在此之前,台北又再版张益弘著、孙科校订的《孙学体系新论》上中下册,就孙中山的“本体论”、“民生史观”、“三民主义”和“国民革命”四篇进行陈述②。可见,“孙学”在台湾已经广泛流行了数十年。章开沅先生在他的《大陆对于孙学之研究与定位:回顾与前瞻》大作中也认为:“‘孙学’一词是可以成立的,正如在古代有孔学、墨学,宋明以后有程、朱、陆、王之学,近世又有章、黄之学等等。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博大恢闳,包罗诸多学科领域,影响又远远超过他所处的国界与时代,自然可以称为‘孙学’。”③

  我们用不着去讲很多道理,中国人都会明白研究孙中山的重要性、必然性,以及建立“孙学”研究体系,明确研究孙中山的内涵及建立“孙学”研究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