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的定位与内涵(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8 00:00 来源:世纪中山 作者:林家有 查看:
孙中山遗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用之不尽的,对当今中国的建设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振兴中华”是孙中山提出的口号,中华民族概念也是孙中山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对外宣言中宣布的,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国家、复兴中华、富强中国是孙中山对中华民族重要的贡献。他有关整合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识强中国的理念,至今仍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的理想。
其次,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孙中山也有突出的贡献。在对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与改造,对大同理想社会的追求,学问是强国的根本,以及对强国富民、经济建设与福利社会的追求,社会政治意识与社会变革,民族平等观念,国权与民权并重思想,博爱与爱我中华,“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等方面,孙中山的思想对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重大的启迪。
再次,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要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反对霸道侵略行为是孙中山的精辟论断。现在都讲“全球化”,孙中山时代只讲“世界主义”、“国际主义”,没有“全球化”概念,但孙中山具有“国际主义”的“全球意识”或称世界意识。孙中山由对世界的文化切入认识本民族在文化上的优劣,进而从民族、国家的视角去透视世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政策造成了世界的不公和不平等,认识到只有所有民族、国家都建立和平的、平等的关系,实现“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共享世界的物质、精神文明,才有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世界新秩序,孙中山提倡要用东方的“王道”精神去反对西方的“霸道”行为,通过“济弱扶倾”的政策,支持弱小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去建构世界新的秩序,造成共存共荣的世界新格局。这是孙中山的国际主义思想和处理世界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新思维对于当今处理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启示作用。所以,研究孙中山不能不研究孙中山的世界观及其认识和解决世界问题的理念、思想和主张。
总之,孙中山是一个世界性人物,他的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思想体系中包涵的多元文化因素,使他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西方现代文明结合产生的革命学说、建国方略、处事原则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具有普世性、世界性。孙中山的知识渊博、理想远大、意志坚强、品格高尚,以及他的公仆精神、服务意识、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情怀,以及开放进取、强国富民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孙文学”是认识中国,复兴中华,以天下为己任,不断地寻求中国富强的发展道路,并发展自我,面向全球,建设和平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思想、理论,以及具体的政策和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学问。它包含众多的学科和多种学问,是一个已经开发,并可以继续开发的“富矿”。
参考文献:
①杨日旭:《编者的话》,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主办《中山社会科学季刊》,第5卷第4期,1990年12月出版。
②张益弘:《孙学体系新论》,台北恬然书舍,1965年10月初版,1988年5月再版。
③章开沅:《大陆对于孙学之研究与定位:回顾与前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主办《中山社会科学季刊》第5卷第4期。
④赖显英:《论孙学之体系、性质及其当代意义》,《孙学研究》第5期,台北“国父纪念馆”2008年11月出版。
⑤《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55页。
⑥黄玉莹、毛胜编著:《孙中山一家人:一个在中国有远大影响的家庭》,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孙中山研究所原所长,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