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凡与周南女学——《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

辛亥革命网 2011-06-08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周秋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朱剑凡是湖南现代著名革命教育家,他手创周南女学,将之发展成为湖南私立教育的翘楚,并为社会和革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他的教育思想颇
 

  周南中学是我省一所知名的重点中学,其前身为周南女塾,1905年由湖南宁乡人朱剑凡创始,至今巳有上百年的历史。该校特别注重弘扬自身悠久的历史传统及其学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办学精神,并以之作为教育和启迪本校师生员工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向今年将在本校隆重举行的百周年校庆献礼,该校早在二年前就巳着手准备,将系统地研究该校创始人朱剑凡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来抓,并组织力量成立了《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课题组,申报了200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项目,获准立项。该课题组成立时特邀我担任顾问,我既感荣幸,又觉责任重大。之后我一直关注该项课题研究的进展。现在,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近两年的共同努力,这份作为向校庆献礼的书稿终于如愿以偿地顺利地完成出版了。作为顾问,我愿意在开卷之前谈点看法和感想,俾便读者在更好地了解朱剑凡不平凡的一生及其宝贵的教育思想的同时,对周南现象以及朱剑凡精神在当前大力推进我省乃至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所应或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有所重视。

  湖南近现代的历史因为人才辈出、群星璀灿而受到世人关注。从鸦片战争以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先后产生了人所共知的五大人才群体,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的湘军人才群体;清朝光绪年间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才群体;清朝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以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造成湖南人才群体产生与成长的原因会有很多,我曾经撰文提出并系统论证的原因有四个:一是特定的地域环境,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创造了客观条件;二是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氤氲相继,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养料;三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动荡的社会局势,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机遇;四是湘籍人才之间的相互帮带、扶植和举荐形成人才链,是造成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出现的重要手段。我现在仍认为这些原因的提出和论证并无不当,只是感觉到说得尚不够全面,或者说所说的都是一些具体的原因而巳。我现在要特别补充的一个原因是教育。教育这个原因是万万少不得的,可以说是一个总原因,或者说我前面所讲的那四个原因应是在教育这一总的原因支配下发挥作用的具体原因就是了。教育的功能与作用,除了传承,主要是用来培育人的。一个地方的人才的成长,主要靠教育。没有那个地方的教育能够说办得不好反倒能大批地出人才的,同样,也没有那个地方的教育能够说办得好反倒又不出人才的,此应为通理。湖南的教育素称发达,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岳麓书院便是湖南古代教育发达的最好例证。到了近现代,湖南的教育在全国仍居于领先地位。虽然湖南的近代教育起步稍晚,盖因旧的传统的教育势力强固,故到甲午战后才开始起步,比京师与沿海的一些省份晚了整整30年。而起步后还一度受挫,直到20世纪初年的清末新政运动中才又重新起步。但是起步虽晚的湖南近代教育却并未因此而落在国内其他各省的后面,相反却以其快速发展的步伐,甚至还超过国内其他一些省份。例如中学教育,居然仅次于四川,在全国排名第二。1905年,《湖南教育官报》载文称:“查湘省僻在一隅,风气开通较晚,自奉明诏兴学,省城及各州县概设学堂;及奉旨停止科举,而官私各校日异月新,新学出洋踵趾相接,士风丕变,见闻日增。三五年来,省城自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及中小学堂、实业高等学堂肄业者,不下数千人。即游学预科之科,三路师范之设,莫不次第成立,粗具规模,而各属响风承流,校舍林立,遍于乡市。向之风气迟开者,今之进化亦较速特”〔《升任阁督部堂张札提学司整顿湖南学堂文》《湖南教育官报》1905年第2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