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响辛亥革命的惊雷――四川“保路运动”历(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作者: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查看:
1911年5月爆发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爱国主义性质的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并形成了波澜壮阔、又独具特色的四川辛亥革命。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由此被彻底推翻。其伟大历史功绩,到一百年后的今天,更显得伟大。
“保路运动”并不仅仅是四川近代史上最重要、最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页。其气势之磅礴、规模之巨大如排山倒海,但也有许多历史局限,令后人思考。这段历史众说纷纭,至今仍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
本书具有三大鲜明特色:
第一,极具史料性和学术价值。本书以现在已很罕见的第一手资料(原始档案、亲历者回忆、当时报章、外交史料等)为主来再现历史。第二,本书可读性极强,融学术性、知识性、故事性于一炉,引人入胜。第三,本书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阐述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第四,本书配有珍贵老照片几百幅,使本书赏心悦目、文图并茂,极富收藏价值。
本书不仅客观、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了一百年前四川保路运动那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鲜活历史画面,更重要的是对中国辛亥革命史作了很重要的充实。它既可使广大读者真实了解四川保路运动的真实历史,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辛亥革命极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作者前言
四川“保路运动”研究状况
四川“保路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有关四川“保路运动”的研究,史学者们已作了不少工作。
(注释:代表性著述有:隗瀛涛《四川保路运动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其它如《四川通史》、《四川简史》、《辛亥革命史》等大都有专门章节涉及。)
但客观而言,以前的史学著述不同程度的存在两大弊端:
第一,多为“以论代史”的空洞、枯燥甚至是说教式的评述;有的专著更以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国内外领袖语录来论证中国这段历史,而对具体的历史真相却介绍甚少,“简单化”、“概念化”、“说教式”倾向很明显。
第二,因为现实生活中“阶级斗争”的需要而采取“实用主义”,随心所欲地去演绎历史。如对历史事件(如清末铁路国有政策)、历史人物(如盛宣怀、赵尔丰、端方),通常是习惯性的以“卖国”、“卖路”、“反动”、“走狗”、“洋奴”、“刽子手”等“插标签”式的批判,而极少全面、客观、人性化地去评价。
这些著述中许多观点仅管已难以经受时间检验而明显错误,但至今仍占主流和权威地位,成为教科书、展览馆内容。
分析上述传统主流定论,要么主要是从民族主义观点出发,认为“保路运动”是一场反对列强经济侵略的爱国民族运动;要么主要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出发,认为“保路运动”是一场反抗帝国主义、反抗封建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
在文学作品方面,著名作家李劼人出版有洋洋百万字左右的《大波》。作者试图以小说形式反映保路运动那段真实大历史,曾被各界高度评价。但我认为,虽然书中也不乏精彩之处,但这部作品从整体上看并不成功。
第一,它是在1958年“反右派运动”后根据1937年旧稿续写的。在当时“反右”的“极左”时代大背景下,身为成都市副市长的李劼人是否能客观地再现真实历史,是不言自明的。而且全书没写完,李劼人即在1962年12月24月逝世,作品本身也并不完整。
第二,作者毕竟是在写小说,书中虚构的内容、人物很多。如作者写大学生楚用和表婶
黄太太的乱伦通奸恋情,就花费了不少笔墨;而对许多该写的真实历史反而极为欠缺,故它的史学价值就更显得薄弱。
第三,结构拖沓、语言冗杂,当时就有不少人批评作者写得“散漫得很,结构得不好”,
“人物既缺乏血肉生气,而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形也反映得不够充分。” 李劼人承认这些批评“非常中肯”,表示非常“感谢”。
(注释:《李劼人选集》,第二卷,中册,第95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