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与“仁”思想基本特点透视(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 作者:赵炎才 查看:
(三)秦汉以后“礼”“仁”逐渐分离
秦汉以降,“仁”“礼”并重局面逐渐发生改变,二者分离渐趋明显。贾谊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传统,将“礼”推崇到相当高程度。他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在“仁” “礼”关系中,“礼”比“仁”更根本。董仲舒认为:“《春秋》有经礼,有变礼。”因此,自汉代起,“礼”就被严格分为两层:可变之礼与不可变之礼。后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降及东汉,马融更作了一定理论诠释,认为:三纲五常是不变的礼,文质三统是可变之礼。汉人的两层分疏实质否定了礼的可变性,礼由相对变为绝对。在这里,“仁”是“礼”之端,是三纲五常系统中的一个德目。“仁”的意义被无情减杀甚至被排斥,“礼”虽可应合统治者的意志,但它没有人性、人情的周流贯注,只是别异,等级。后来,“礼”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政治、道德、法律三者共有的最高范畴。礼制是“政制”、“德制”、“法制”相融的规范体系;礼治则是“政治”、“德治”、“刑治”的统一。在政治上,“礼”是维系封建“人治”的主导价值观念。而在法律上主要体现为以礼代法。至于道德则主要体现为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道德规范。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在“仁” “礼”关系上,他们承继汉儒的基本格局,认为“礼”为绝对天理。如程伊川认为“礼”即是理,“礼”就是天理。天理是一,各种礼是天理在社会中的分殊表现,“仁”成为实现天理的工具。朱熹继承二程之理路。王阳明也认为“礼”即天理,但其天理并非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他认为“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王阳明与朱子正好相反,不是携“仁”归“礼”,而是化“礼”为“仁”。理学家将三纲五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藉此论证封建纲常的永恒性、绝对性,又在天理名义下将封建纲常道德等级压迫和蒙昧主义推向极端。在“礼”得到不断高扬之际,“仁”也逐渐“礼”化,甚至成为违背人性的代名词。他们着重强调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将道德说成是人的外在之物,冲淡了道德的主观自觉性,抹杀了道德的自律功能。清代汉学大兴,有些学者对宋明理学展开反省。颜元将程朱理学与周孔之道对立起来,认为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周。清代汉学宋学之争转化为礼理之争。以礼代理,将“仁”“礼”之争还原为“理” “礼”之争,最终将“仁”彻底逐出“礼”的领域。
二、外在形式:“礼”“仁”价值损益与地位调适
(一)三代时期重“礼”轻“仁”
与前此相适应,“礼”“仁”地位也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中国自古号称“礼义之邦”,“礼”在传统道德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形式上而言,中国传统道德之“礼”自始至终均由国家颁布和实行。“礼”本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祭祀,当时仅为宗教性活动。后来“礼”观念兴起取代神而成为中心观念。进入阶级社会后,“礼”规定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界限,规定了人之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成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前已述及,“礼”创建于周代。作为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礼”在成制之初的内涵基本上是关于等级制度的政治原则和社会规范。对此,有论者指出:商周以来,礼仪虽名目繁多,但它基本围绕人的生活展开。人是各种礼仪的中心。反过来,人又处于礼仪之中,受到礼仪等级的制约。周文是礼,春秋时代各个国家虽屡有僭越的行为和事情发生,但各国却都经常讲“礼”,“礼”在各个诸侯国中的地位都很高。比较而言,“礼”中虽蕴含“仁”之意蕴,但后者难以与前者相提并论。
(二)春秋战国“礼”“仁”并重
春秋战国时期,“礼”“仁”并重渐成趋势。孔子在《论语》中首次明确将“仁”与“礼”联系起来说明道德问题。在儒家伦理道德中,“仁”与“礼”密不可分。“仁”虽始终居于首位,但儒家的仁爱以“爱有差等”为原则,而规定、反映差等的即是“礼”。孔子将“仁”与“礼”合流一开始便着眼于“仁政”,力图使“仁政”与“礼政”贯通起来,赋予“礼”以真正的道德蕴涵。作为治国方略,孔子主张礼治,而诸侯国强调礼制。礼制旨在强制维护宗法等级秩序,而礼治则侧重于劝善,以避免弱肉强食和以强凌弱。它虽维护等级秩序但完全是伦理意义,在原则上已超越西周以来的阶级等级界限。孔子既尚“仁”也重“礼”,认为“仁”以“礼”为表现形式。他在给予周礼以“仁”的根据的同时,使本作为奴隶社会典章制度的“礼”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但仍保留了上下尊卑、君君臣臣,亲亲尊尊等观念。孔子对“礼”的改造主要体现为二:平民化与实质化。前者旨在将适宜于贵族之“礼”规范推向平民,视其精神价值为人类共同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尺度。而后者侧重于改变固有礼仪的形式化与虚文化,要求简化礼仪保留虔敬。在“礼”、“仁”关系中,“礼”作为外部规范的具体仪节可简化,而“礼”作为古典教育的“前定”的权威性和引领意义却不能被消解。此后孟子和荀子均继承其思想,以人论为中心正式展开对“礼”的讨论。具体地说,孟子学派着重于“礼”的精神方面,荀子学派却很强调“礼”的功能及形式方面。孟子关注的主要是以人性内在的道德即“仁”为始发点而提出儒家的规范体制即“礼”的成立根据,荀子的关心则放在要显示以“礼”为出发点的“仁”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