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作者:戴逸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难,创深痛巨,永远值得回顾和反思。重温甲午战争的历史,将能得到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
 

  除了在东亚地区竞争的主角日本和中国之外,英国和俄国也已成了支配东亚局势的强大力量。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海上力量尤其强大,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在远东的势力和影响首屈一指。1824年它侵占新加坡,1842年侵占婆罗洲北部。此后,以印度为基地,并吞缅甸和喜马拉雅山区的尼泊尔、不丹、哲孟雄;用武力侵占香港,强迫中国五口通商,又在长江流域和其他地方取得广泛权益,当时英国势力已进入中国全境。19世纪后期,各国对华贸易中英国的份额遥遥领先,占中国外贸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英国人在中国经营的公司占外国人在华公司的三分之二。英国还通过清政府控制了中国的海关,操纵中国的海陆军,干涉清朝的内政。当时,美国的亚洲舰队司令里德十分艳羡英国的地位。他说:“英国人这样有步骤地在中国进行掠夺,并使中国人服从其指挥,乃至于他们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贸易、报纸、商港和政治。”(转引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77页。) 

  俄国也是东北亚的政治大国,特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它趁火打劫,撕毁了业已签订170年之久的《尼布楚条约》,挥师突破中国边界,直下黑龙江,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进一步要在远东地区争夺霸权。当然,由于俄国刚刚占领这片广大土地,经营未久,立脚未稳,而西伯利亚在经济上尚未开发,从俄国在欧洲本土来到远东,路途遥远,交通极为不便。甲午战争以前,它正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经营远东,加强军事力量,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为进一步扩张作准备。甲午战争前夕,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已咄咄逼人。一位苏联历史学家评述19世纪后期远东和中国的形势说:“从对中国的事务的利害关系和对中国事态发展施加影响的能力来说,俄国当时仅次于英国居第二位。”(波波夫:《太平天国时期的沙俄外交》。)  

  19世纪后期的东北亚,在中、日、英、俄四种力量的矛盾和制衡下,引发种种事态。四种力量构成两对矛盾,即中日矛盾和英俄矛盾。中日矛盾起初较为微小,不引人注目,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尖锐。日本处心积虑,必欲邀击中国。它正在积蓄力量,窥测时机,制造借口,以求一逞,东亚上空的战云日渐浓密。而英国和俄国则系长期宿敌,两国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剑拔弩张。50年代,俄国与英、法、土耳其在克里米亚进行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争,80年代英俄在阿富汗又屡次冲突。在远东,俄国集结舰只于海参崴,威胁英国在远东的势力,英国则一度占领朝鲜的巨文岛,以扼阻俄国势力的南下。为了对付俄国,英国急需在远东找到伙伴,它终于物色上新起的日本,而日本也竭力巴结英国,抢在甲午战争之前与英国完成修订条约的谈判。为了取得英国的欢心,日本在谈判中大幅度地出让主权,接受60种商品的协定关税,推迟废止领事裁判权等,以换取英国默许自己向中国用武。就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外相在签订英日新条约的仪式上祝词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有利。”(井上清等:《日本近代史》,第92页。)  

  俄国对日本的扩张虽有顾虑,但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筑成,在远东的军事力量不足。并且,它一开始低估了日本的作战能力和野心,也没有预料到清朝政府缺乏抵抗意志而迅速溃败,故对战争的爆发听之任之,抱着“坐山观虎斗”的态度。直到中国战败,日本企图割取中国的辽东半岛,严重地触犯俄国的利益。俄国才慌忙纠集法国、德国一起,演出了“三国干涉还辽”的一幕,阻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扩张。  

  这样,日本巧妙地利用了英俄矛盾,并得到美国支持,躲开了可能的国际干涉,战争时机酝酿成熟,遂于1894年借帮助朝鲜政府镇压东学道起义为名,悍然出兵,向中国发动战争。是年7月,日本军舰先在朝鲜的丰岛海面,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中国的军舰和运输船只。接着,日本陆军又进攻驻在朝鲜牙山的清朝军队,挑起衅端。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日本组成了以天皇为首的战时大本营,统筹战争时期的军事、外交、政治、经济。海军组成联合舰队,出入於朝鲜和中国海面,寻求决战。陆军则倾巢而出,投入战场,力求速战速决。并颁布紧急勅令,募集战时公债,制造“圣战”舆论,煽动军国主义狂热,倾注全国的人力物力,务求战争必胜。而清朝政府却对战争缺乏准备,没有抵抗的决心,没有战前的部署,没有统一、明确的指挥。掌握军政大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害怕战争。慈禧太后正高高兴兴地准备庆祝自己的六十寿辰,不愿战争影响了庆典;李鸿章一心一意要保存淮军和北洋舰队的实力,寄希望於列强的“调停”和“干涉”。连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也说:“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59页。)在这种怯战、妥协的指导思想下,清朝的陆军在平壤作战失败,溃不成军。北洋舰队也在黄海交仗失利,避匿於威海,不敢复出。日本夺得了制海权,遂毫无顾忌地渡过鸭绿江,长驱而入,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境内。就在北京笙歌沸天,向太后欢呼祝嘏之时,大连、旅顺相继失陷,前线频传败绩。翌年,日军又在山东登陆,清朝陆军作战仍不力,北洋舰队的据点威海沦陷,中国新生的海军面临绝境,在进行了勇敢抵抗之后,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经过8个月战斗,海陆军均告失败,清政府不得不派年迈的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将台湾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款银二亿两,日本可在中国口岸投资设厂,增辟通商口岸等等。这次战败,割地之广阔,赔款之巨大,勒索之苛刻,使全世界感到震惊。中国人民被套上了又一具沉重的枷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