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3)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作者:戴逸 查看:
正像许多历史学家所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政治上的落后与腐败。洋务运动,枝节改革,本末倒置,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形见绌。以军事言,中国的陆军虽早已使用西式枪炮,但营制、规则、训练、指挥、后勤均未改变,仍是湘淮军旧制。甲午战争时,一批又一批训练不精、纪律不明的队伍,仓促上阵,既无积极进取的战略,又无统一集中的指挥。而将领大多深染封建军营的习气,怯于战阵,往往一触即溃。中国海军较胜於陆军,建成于1888年,拥有定远、镇远等铁甲巨舰,号称亚洲第一,实力本在日本海军之上。但是,成军以后,未添购一舰,未更新一炮,军舰陈旧,航速迟缓,缺少速射炮,军火后勤更是弊窦丛生,临战缺少炮弹。海军经费被挪用于建造颐和园。而日本则以中国为假想敌,倾全国之力,建设海军。为此,明治天皇颁发内帑,谕令官吏交纳薪俸十分之一,并向民间增税募款,追赶中国海军的紧迫感激励着日本朝野上下,产生巨大的动力。海军的投入迅速增加,终于在几年内海军实力超过了中国。战时,李鸿章幻想避战保舰,央求列强调停,但列强宁作壁上观。刚刚勃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成性,嗜战成癖,不择手段地进行突然袭击。李鸿章委屈退让,保全和局的幻想彻底破灭。
在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世界上,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步伐迟缓就会失去时机,被挤出竞争的轨道而堕入谷底。甲午战争中,国家维大而步伐迟缓的中国败于同时起步而锐於进取的东邻小国日本,日本借战胜之威,尽情勒索,金钱土地,充填欲壑,吸中国之精血脂膏,补日本之元气实力,故日本脱颖而出,能追赶列强而与之并驾齐驱,中国则割地赔款,元气大伤,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丧失了发展机遇,沉沦于苦海之中。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是巨大的震动,全国一片沸腾。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中小官吏和将领痛哭流涕,反对割地、赔款;康有为团结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首次揭起推翻清朝政府的义旗;台湾人民则投入抗日保台的激烈战斗。全国人民和先进分子进行痛苦的反思和长远的筹谋。陈独秀回忆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从此,救亡和改革的大潮涌起,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旋律。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派一度登上历史舞台,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威推行改革措施,可是保守势力十分强大,进行反击,维新运动,县花一现,即行凋落。义和团运动是蓄积在下层民众中反帝怒火的喷发,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农民小生产者落后的思想、组织和斗争手段不可能抵挡住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豺狼,义和团的战士们倒在了八国联军制造的战争血泊之中。辛亥革命,同盟会领导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历史又一次展现了发展的机遇,但是邪恶的旧势力并没有随同清王朝一起死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仍牢固地控制着中国,形成了军阀的统治和混战。中国在黑暗中探索、踯躅、奋斗,还找不到出路。
日本是甲午战争的胜利者。赔款之巨,得地之广,掠夺权利之大是军国主义者自己始料不及的,全国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如醉如狂。日本政界财界头子井上伯爵说:“得到这笔赔款以前:在日本的财政机关中,上亿日元的款项连提也没人提过,收入至多到过八千万日元。所以想到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涌进国内(按:中国赔款银二亿两当时折合三亿五千万日元),无论政府或私人都产生了一种无限富有的感觉。”(转引波波夫:《日本的经济》,第23页。)但是,前一场战争的结束往往是后一场战争酝酿的开始。中国失败,在东北亚腾出的力量真空立即被俄国所填补。俄国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立即联合法国、德国,强迫日本退出了辽东半岛,一面市恩於清政府,一面在东北亚扩大地盘,插手朝鲜,租借旅顺,修筑中东铁路。日本与俄国势不两立,新的战争乌云又笼罩在东北亚的上空。
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给沉浸在战胜狂欢中的日本泼了一瓢凉水。当时,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后,力量耗尽,财政匮乏,无法对抗三国的压力,只能忍气吞声,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的方针是:“对俄法德三国完全让步,但对中国一步不让。”(陆奥宗光:《蹇蹇录》,第165页。)要求中国在二亿两赔款之外,再付给日本三千万两“赎辽费”。日本朝野以三国干涉为奇耻大辱,要求卧薪尝胆,誓报此仇。甲午战后,它立即以俄国为假想敌,进行战争准备。1895年,日本参谋本部提出陆军扩充计划,为了战胜俄国,拟在现有7个师团的基础上,再增加7个师团,常备军达25万人,战时动员后备军,可达兵力60万人。海军方面,提出“六•六舰队”的设想,建造和购置一万吨级以上的军舰。伊藤博文内阁所提10年扩军计划的军费达6亿日元,其年度财政支出的预算达到甲午战前的两倍半,其中军费支出高达40%—50%。扩军经费除了来自中国的赔款以外,尽力在国内搜刮,横征暴敛。就像日本报纸上所说:“即使把三餐节省为两餐,也要扩充海军。”(1895年5月17日日本《报知新闻》。)他们在战争的精神准备方面尤其突出。俄国陆军大臣在总结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的原因时说:“我们没有注意,多少年来日本人民的教育就贯彻着一种尚武精神和爱国的方针。这个国家的教育方法,在小学校就教育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成为英雄人物。这个国家对军队的信任与尊敬,个人乐于服兵役和为此而感到自豪,各阶层保持的铁的纪律,以及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所有的名门望族都试图为国效力,或送子弟从军,或捐献钱财……不仅士兵而且全体国民都感到这场战争的极端重要性,了解进行战争的理由,不惜一切牺牲争取胜利,使日本获得胜利的力量就在于此。”(库罗帕特金:《俄国军队与对日战争》,第122页。)总之,甲午战后,日本的战争狂热一发而不可止,日本政府把国家引向军国主义而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