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4)
辛亥革命网 2011-06-10 00:0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李育民 查看:
有关传教的条款就显示出这种变化。经过此次巨变,西方列强已多少看到传教特权与其因果关系,主张收敛以往那种猖狂的举动。英国首相即说:“劝诸君以后传教,不必过于踊跃,总以谨慎为主。”日本报刊亦言,要保日后和平,“各国更当认真节制其在华之教土”。[1](P213、260)清政府曾在 19世纪 70年代就提出传教士不得干预官司、庇护教民等主张,但各国以条约所无,予以拒绝。此次议和过程中,张之洞等不少内外大臣主张乘此机会“酌定教士教堂限制”。[6](P854)1903年中美订立商约;这一设想得以载入条约。该约第14款重申了有关传教特权,并规定不准向教民“抽取”酬神赛会等费用,使早已实行的这一特权成为一项条约权利。但重要的是,该款削弱了传教士和教民的特权地位,明确规定:“教士应不得干预中国官员治理华民之权”,“入教与未入教之华民均系中国子民,自应一律遵守中国律例,敬重官长”;入教者,“如有犯法,不得因身已入教,遂免追究,凡华民应纳各项例定捐税,入教者亦不得免纳”。此外,以前所订约章允许教会在内地“置买”房地产,此约则变改为“租赁及永租”;并明确规定“作为教会公产,以备传教之用”。另外,在1902年的中英通商续约中,英国允愿派员与中国“会同查议,尽力筹策”教事,“以期民教永远相安”。[8](P187、188、109)翌年,英驻华公使萨道义明确承诺,并通令各领事:“教士非英政府派驻中国之经理员,照中英天津条约第八款,原不欲准教士干预中国教民讼事也。”[19](P256)上述这些,第一次按照中国的意愿,在条约中对以往漫无边际的传教特权作了一定的限制,“部分地实现了”限教的目标。[20](P313)
与此密切相关,在新订条约中,列强首次许诺在适当时候放弃领事裁判权。伍廷芳以传教士“气焰倍张”,是由于彼“不受制于我”,曾于1898年2月上奏提出修订法律,收回领事裁判权的主张。认为“此律一定”,内治有权,“则教民教士知所警,而不敢妄为”。[21](P50)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在1902年中英商订商约时,提出了这一要求,被英国所接受,写入条约。“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8](P109)其后美、日在所订商约中,作了同样的允诺。这种允诺虽然难以兑现,但毕竟为列强承诺放弃条约特权开了先河,有利于中国人民日后的废约斗争。它透露出一个信息,即不平等条约达到顶点之后,将逐渐走向衰退。这正是经过义和团运动之后,在不平等条约史上出现的一线转机,张之洞当时即兴奋地将此视为“立自强之根,壮中华之气”[7](P20-21)的重大收获。
即在《辛丑条约》订立过程中,列强亦有稍许松动。先是它们在《议和大纲》中提出的条件更为苛刻,而且“词意决绝”。经“婉商砌磨”,某些条款亦有所“转圆”“更议”,如“罪者听我自办,赔款要核实,军火暂禁入口”等,“视前约较和平”。[22](P10)此外,清政府在后来的商约谈判中所提一些要求,如“允禁止吗啡鸦任便贩运来华”,[8](P108)亦被写入条约。英美日提出的一些要求,如允许洋人入居内地贸易、洋盐进口、米谷出口、广开口岸等,清政府以“将引起人民的喧嚷”[12](P214)等理由予以拒绝,也为彼等所接受。
帝国主义列强所作的这些姿态,与其对中国主权的严格限制和新攫取的大量特权相比,是无足轻重的。但是,这些无足轻重的“让步”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在它们认为“中国方面实无力加以阻止”[23](P105)瓜分的大好时机下,亦不能轻视中华民族的独立意志和反抗精神。它们看到,即使瓜分中国,“然不能羁约华人,终必为华人所抗”。[1](P258)“今若突倡分割,则义和之事,可为前车”。[24]这是它们将新的不平等条约枷锁套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不敢分割中国领土,以及有所顾虑的根本原因;也是沙俄割占中国东北的图谋破产,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再次得到列强认可的重要因素。赫德即鉴于义和团运动的教训,提出改善“条约关系”,“以赢取朋友,及为将来的友好关系播下种子”。[25](P438-440)
上述说明,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是双重的,既为西方列强完备这一体系提供了借口和机会,又是制约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恶性发展的基本因素。
三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反帝爱国运动中,义和团对不平等条约采取了极为激烈反对的态度。在《刘伯温碑文》的各种版本中,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残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最恨和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最恨和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究(宄)道生”;等等。[26](P80-83)此“最”字表达了他们对不平等条约深恶痛绝的情感,为此他们采取了“灭洋”的方针来根本清除不平等条约祸害。尽管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也尽管存在着种种落后性,但它在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