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2)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 作者:茅家琦 查看:
吸取西方文化,推动城市近代化之所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由于人们吸取外来文化往往要经过“接触——思考——吸取——融合”的过程。西方文化到了中国,中国人接触之后可能不理不睬,也可能蔑视排斥。西方文化是随着暴力侵略传入中国的,但暴力并不能使中国人民思考西方文化。思考是人们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需要时间。通过思考,才能认识哪些外来文化对自己有益,哪些对自己无益,从而吸取对自己有益的,抛弃对自己无益的。促使人们主动思考的是启蒙教育,暴力在这方面不起什么作用。相反,暴力强制往往使人们产生厌恶情绪。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他们长期和西洋文化接触以后深思熟虑的结果。曾国藩、李鸿章吸取西方军火工业也是“接触、思考”以后得出的结论,只有洋枪洋炮才能对付“内乱”和“外侮”。稍后,在民间资本创办工厂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一般商人在没有感到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虽然接触到工厂,也是不愿意投资到工业上去的。南通大生纱厂集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张謇说:“通州本地风气未开,见闻固陋,入股者仅略零小数。……凡迭次劝成之股,一经探听他厂情况,即相率缩首而去。甚者以鄂厂之商本无着,苏厂之股息难收,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第17页。)
由于和西洋文化接触较早、较多、较深,体会到投资工业的“好处”,因此,首批投资于近代工业的有产者中主要是洋务官员、买办以及了解外国资本主义的商人。无锡祝大椿在上海经商,当买办赚了钱。1898年,他投资50万两在上海创办了华商第一家机器碾米厂。以后除在上海投资近代工业以外,他还在无锡茂新第一面粉厂入股4千两,合资创办源康缫丝厂,投资创办福昌缫丝厂,投资惠元面粉厂;在苏州、扬州、常州、溧阳等城市投资创建发电厂。粗略统计,从1898年到1913年止,祝大椿投资近代工业的资金总额近300万两。创办无锡业勤纱厂的杨宗濂、杨宗瀚都是李鸿章的幕僚、洋务官员。周舜卿是英商帅初所办洋行的买办,蔡瑞馨系泰和、怡和洋行买办,都创办了近代工业(以上参见钱大江,《无锡七大棉纺织厂的形成和发展》,载《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企业管理出版社。)。
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长江下游城市的近代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31年12月,江苏省政府公布《工厂登记规则》,截止1936年6月底,南通、海门、崇明、扬州、苏州、无锡、常州、江阴、吴江、镇江、句容等11个城市呈请登记的合于工厂法第一条规定,即采用机器动力的工厂,计130家,登记资本总数43,041,600元,工人总数71,158(见《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第二章,江苏省之经济建设。)。以上统计数字明显偏低。由于多种原因,厂家隐瞒,拒不登记,或减报资本或工人数字。但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近代工业发展的大体水平。
下面再补充说明几个城市在20世纪30年代工业发展的程度。根据1934年版的《无锡概要》所载史料,当时无锡面粉、碾米、榨油、棉纺织染、缫丝、针织、机器■纱、石灰砖瓦、化工、药棉纱布等19个行业,193个企业的全部工业资本计有18,100,00银元左右。在棉纺织、缫丝、面粉3大行业中形成了六大民族工业系统,即以业勤、广勤两棉纺织厂为主的杨氏系统;以蔑新面粉厂,申新、振新两棉纺织厂为主的荣氏系统;以裕昌等缫丝厂为主的周氏系统;以水泰等缫丝厂为主的薛氏系统;以九丰面粉厂、广丰棉纺织厂为主的唐(宝谦)、蔡系统;以丽新棉纺织厂染厂为主的唐(骧庭)、程系统。这六大系统在棉纺织染、缫丝、面粉3个行业中拥有21个企业,全部资本额即达13,080,000元,占无锡工业资本总额的70%左右。到1936年,六大系统资本总额增至18,805,300元(转引自钱钟汉:《抗战前无锡六个民族工业系统的原始资本及其发展变化》,见《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第94、95、103页。)。又据1930年《无锡年鉴》统计,早在1929年,无锡12个行业,208家工厂年产值达98,829,000元,是年农、副业产值约60,000,000余元,工业产值占工农副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再看南通,自1899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以后,连年获利,成为当时民营企业中最大的棉纺织工厂。1911年大生一厂纯利达201.520两,利润率为17.83%;1912年纯利增至326.985两,利润率为28.94%;1913年纯利增至367.691两,利润率为32.54%。大生二厂在1911年获纯利112.962两,利润率为13.05%;1912年纯利257.410两,利润率为29.13%;1913年纯利增至286.821两,利润率高达33.13%(严学熙:《中国第一个企业系统——大生企业系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第84、88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1918—1921年,四年之中大生资本系统发展到鼎盛时期,经营范围包括轻纺、重工、电力、航运、公路、邮电、金融、食品、盐业、农垦、水利、房地产、市政、文化、教育、卫生、慈善等近20个部门,总投资额达34,480,000两(驹开德三:《张謇关系事业调查》,见《江苏文史资料》第10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