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4)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 作者:茅家琦 查看:
文化教育及社会风俗,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以新式学校为例,到1935年,安庆有中等学校9所,高等学校1所,小学35所(李挈非:《怀宁风土志》,第88页。)。安徽大学有文、法、理三个学院九个系。在教学方面已符合近代化的要求。在若干城市,封建陋习受到冲击,在较广泛的范围内接受了近代思潮。
纵观历史,社会发展和进步大体上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所谓近代化就是社会历史在上述三个方面逐步摆脱封建主义,走上新的道路,在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私有制,出现近代机器大工业,并实现科学管理;在政治上改变封建专制主义,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倡并发展科学,提高人的知识技术、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从这个标准来看,从1840年到1937年,特别是20世纪的三十多年,长江下游城市,在向近代化方面迈开了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
中国城市的近代化是在列强侵略、传统势力坚韧的条件下,向西方学习逐步实现的。从长江下游城市看,它们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传统商业经济发展程度、地理环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地区文化传统等。
长江下游较早出现近代工商业,走上近代化的城市往往是传统商业发展比较充分的地区。例如无锡,在清初以棉布、粮食为主的商业活动就相当繁荣,素有“布码头”、“米码头”之称,皖豫米商纷纷麇集。
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又和这些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有一个良好的地理条件是较早走上近代化的因素之一。无锡商业繁荣得益于良好的地理条件。它地处太湖之滨,江南运河横贯其境,四乡河港密布,水陆交通均极方便。无锡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粮食、蚕桑、棉花产量均丰,这样的自然条件为缫丝、棉纺和面粉三大部分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无锡又靠近上海,有自己的腹地,但它又是上海的腹地。无锡成为上海生产或进口商品内销的中转城市,它从上海输入商品,又把这些商品销往周围各县。周围城镇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也通过无锡出口到上海。这对无锡的近代化,无疑起了促进作用。
地理条件的恶化,使城市发展停滞或衰落.镇江是一个例子。镇江是大运河和长江的交会口,长期以来是江南贸易的中心。1858年开辟为通商口岸,据1906年海关统计,镇江贸易总额高达35,949万海关两。沪宁、津浦两铁路通车后,山东境内和苏北北段大运河也淤塞,镇江的地理条件改变了,此路货物大宗由铁路经徐州、南京转向上海,到193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减少到20,926万海关两,仅及1906年的58%。常州又是一个例子。常州位于苏南东部水陆交通的交接点上,自古以来毗陵驿是水陆兼备的驿站,规模很大,常州又位于运河双面滑梯型河床的东面底部,河到常州趋于平缓,因而常州又成为舟船停泊聚会之地,聚集了大量出入长江的船只和物资。加上陆路交通方便,常州遂成为江南商业中心城市,“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但是,近百年来一因北运河淤塞漕运改道,二因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常州虽在铁路线上,但失去了转运功能,经济地位逐步下降。
还要考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是资产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镇江、常州都因地理条件的改变而衰落,可是,后来常州的近代工业却迅速发展,镇江却一蹶不振。原因何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起了决定性作用。
20世纪30年代初,国内棉纺织业面临危机,而地理条件远不如无锡、南通的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却成为一颗明星创造了奇迹,带动了常州城市的发展。1930年刘国钧集资50万元,盘下了大伦布厂,改组为大成,当年就获利10万左右。从1930年到1937年,七年中股本红利及职工分红共支100万元;大成拥有的设备。纱锭从1万增加到9万枚,布机从260增加到3,000台,漂染设备从零发展到5,000匹布(“大成公司沿革”,见《常州纺织史料》第11辑。)。在纺织工业整体萧条及常州地理环境不佳的不利条件下,大成公司如此引人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经营人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总经理刘国钧认为一个工厂要靠多出货色、出好货色、出比别人便宜的货色,才能发达;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第一流的技术,第一流的管理,关键则在有人才。他出任总经理后,第一件事就是不惜重金聘请贤才。他毅然以每年5000元的高薪聘请一位知名专家主持工务。这5,000元相当于大成注册资本50万元的1%,相当于当时60个熟练工人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