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提议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6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 作者:杨天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胡适曾提议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 ,胡适曾提议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

  此条陈用红格稿纸、直行书写,共4页,根据字迹,一望而知为胡适亲笔。据此可知,陶、胡二人所主张放弃的“力所不及之失地”指的就是东三省。条陈中,陶、胡明确提出,在东三省人民可自由选择国籍以及将来可以用“总投票表决”的办法“复归中华民国统治”等四项条件下,中国可以放弃东三省,承认伪满洲国。陶、胡二人企图以此换取日本让步,自东三省以外的中国境内全面撤兵,从而“根本调整中日关系,消除两个民族间敌对仇视的心理”。

  陈布雷见到陶希圣的信件和胡适的条陈后,于8月6日转呈蒋介石,同时写了一封短函,表示自己的意见,中云:

  兹有陶希圣、胡适密陈国事一函,所言或未必有当,而其忠诚迫切,不敢不以上闻,敬祈睿察。

  函中,陈布雷明确否定了陶、胡之见,但肯定二人的“忠诚迫切”。

  蒋介石见到后,在第二天召开的国防会议上介绍了胡适的“主和”主张,加以讥刺,但他未点胡适的名,而是称为“某学者”。参谋总长程潜很生气,直斥胡适为“汉奸”。当晚召开国防联席会议时,蒋介石又说:

  许多人说,冀察问题、华北问题,如果能予解决,中国能安全五十年。否则,今天虽能把他们打退,明天又另有事件发生。有人说将满洲、冀察明白的划个疆界,使不致再肆侵略。划定疆界可以,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之行为,这我敢做,可以以长城划为疆界。

  同时有许多学者说,你不能将几百千年的民族结晶,牺牲于一旦,以为此事我们不可以打战(仗),难打胜战(仗)。

  显然,蒋介石所称“许多人”,包含陶希圣和胡适;所称“有人”,更直指陶、胡。蒋所称“以长城为界”,正是胡适在条陈中所述意见:“自临榆县(山海关)起至独石口之长城线由中华民国设防守御”
,“日本军队撤退至长城线外”;所称“不能将几百千年的民族结晶,牺牲于一旦”,也与陶函所述不能将国力“轻于用尽”的意思相近。然而,蒋介石又说:

  要知道日本是没有信义的,他就是要中国的国际地位扫地,以达到他为所欲为的野心。所以我想如果以为局部的解决,就可以永久平安无事,是绝不可能,绝对做不到的。

  甲午战争以来的历史证明,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没有“信义”,而且贪欲无尽,得寸进尺,吃到一块肥肉之后还想吃下一块,占了一个便宜之后还想占下一个。以为承认“满洲国”,放弃东三省就可以使日本军国主义者止步,换来中日间的长久和平,实在是一个天真而幼稚的幻想。在这一点上,作为学者的陶希圣、胡适糊涂,而蒋介石却比较清醒。因此,蒋介石又说“革命的战争,是侵略者失败的。日本人只能看到物质与军队,精神上他们都没有看到。各位同志,大家今天要有一个决定,如果看到我们国家不打战(仗)要灭亡的,当然就非打战(仗)不可。”会议以全体起立形式决定抗战。陶希圣、胡适的意见被否定。蒋介石在信封上用蓝色铅笔写了一个“胡”字,一个“存”字,将二人的信件“留中”了。

  胡适条陈之后,蒋介石档案还收有陶希圣《中日外交意见书》一份,建议“以非常之方法准备外交谈判”。其方法有三种:(1)派遣要员直接与川越茂“作侧面而有力之秘密周旋,在京沪急转直下以达于正式谈判”;(2)派在野重要人员直到东京,访问日本近卫首相与广田外相以至日本军部,做开始谈判之先声;(3)在伦敦由中国驻英大使经过或不经英国外交部之周旋,与日本驻英大使开始做谈判之准备。陶希圣认为,以上三种方法中,以第三种较为适宜。《意见书》中,陶希圣进一步提出与日本谈判的“最高与最低限度之条件”。他说:

  今日中国不能战胜日本,故当然不得不作最高限度之让步。今日中国已能抵抗过度之侵略而维持生存,故可以要求独立自主之存在,非一二八以前或塘沽协定以前忍气吞声可比也。所谓独立自主之存在,一则如政治经济组织之完整,二则如国防之自由建设,三则如国际关系之自决,皆其必有之条件。故共同防共,五省自治乃至于走私等等,皆在最低限度之下,不可容许。然为保持此最低限度,在最高之让步,不可不以盖世绝代之魄力而为之。最高之让步,全为保持完整独立自主之政治经济军事之组织,不恤将六年来之一切纷扰,一刀两断而解决之。为此,宜一改过去只定最低限度之容忍条件,消极的拒绝其要求或降低之之态度,积极的提出我国保持完整独立自主国家所能处之代价,具体简明言之,宁割地而不丧权,不复效过去宁丧权而不肯割地,以致地仍失而权亦不保。

  《意见书》要求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以盖世之魄力”做“最高之让步”“宁割地而不丧权”,可见,其主要意见仍是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意见书》最后称“依此痛苦之认识,另提交涉条件,兹不再赘。”并以括号说明“胡适之先生写成另交”。可见这份《意见书》仍为陶、胡二人的共同意见。《意见书》并称“上海战起,首都被袭,更无从再谈不战。”“上海战起”,指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首都被袭”,指8月15日日本飞机两次空袭南京。据此,知此《意见书》写于8月15日之后不久。当时,抗战已成国策,但是,陶希圣、胡适仍然担心战争会毁灭中国精华,主张通过“割地”,以外交手段结束军事。《意见书》说:“若我尽吾六年来之菁华而置之于疆场,则菁华既竭,分崩又起。故当在外交上乘我力未竭之时,求收束军事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