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文化对接的理论思考——兼谈新知识群(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各种新学科相继崛起,一批新的大学逐步创立,那些有新学造诣又有国学基础的留学生为此作出了很大贡献。有关数字显示,民国时期,大学副教授和教授当中80%来自留学生,中国科学院的历届院士中,留学生也占80%以上。中国新文学的创立,留学生中形成的郭沫若、郁达夫、瞿秋白、徐志摩、冰心、梁实秋、许地山等作家群起了奠基作用。他们的作品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处处可以寻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即使是翻译文学,如不注入中国传统,也很难在中国生根。家喻户晓的林译小说,由留学生口授,由不懂外文但中学精深的林纾译编,使外国小说和中国文化传统有机统一,因而风靡全国。中国传统文化一旦融入了西方的新文化就焕发了生机;同样,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一旦合理地注入了中国传统,即如虎添翼,为中国民众喜闻乐见。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也是这样。五四时期,随着一批史学工作者的留学欧美,西方的史学研究方法被介绍到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将其在海外十多年的研究心得传授给国人,使史学这门中国最古老的学科获得了新生。稍后,郭沫若等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引入中国,中国史学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传统史学在近百年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突破传统又在传统中延续和新生的历史。这中间,那些喝过“洋墨水”的傅斯年、陈寅恪、郭沫若等人功不可没。中国传统的哲学,也是在一些留学生的推动下,将西方的新方法注入其中,才得以新生并具有了中国特色。五四时期,胡适将留美时吸收的杜威等人的哲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听者如云,大开茅塞。后来,罗素在中国讲学,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等人又不断运用留学时学到的新方法发表论著,使中国的哲学研究突破了旧格局,步入了新阶段。至于后来突起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留苏生起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中国留学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运用的是引进和融合的新方法,是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向世界,又带着异质新文化精神回到中国的。他们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突破传统,超越传统,发展传统,较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接轨,与现代文明相接轨,并为创造中国新文化作出了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