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主义现代性的宏观思考(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史学月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现代性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从这个角度讲,没有现代性就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主义。 ,关于民族

        民族主义在深入传播和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向外侵略扩张的殖民主义,梁启超称其为民族帝国主义,并认为这是民族主义膨胀的产物。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扩张,一方面将民族主义引向了邪路,一方面又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认识和实践民族主义时显得异常困难和复杂。首先遇到的是,他们要实施民族主义就必须反对外来侵略,确保民族和国家安全,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科学处理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与移植、实施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往往是在强调反侵略的时候,容易忽略现代民族观念的启蒙;强调了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又淡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再加上不同集团、不同个人、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社会的表象就异常纷乱繁杂,很难理出一个为全民所认同的理路。其次,西方殖民主义者身上既有侵略扩张的殖民性,又有优良的科学技术并成功的建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先进性,在抵御其侵略的时候还必须学习其先进的东西。诚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述的,在资本主义将世界联成一片的时候,如果这个民族不想灭亡,就必须采用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体制。也就是说,侵略性和先进性共存于殖民主义者身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惟一的科学选择是在移植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先进性的过程中抵御资本主义的血腥侵略。抵抗敌人,又要学习敌人,这种本来互相矛盾的东西却逼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必须将其科学地统一起来,显然有悖常理,其难度可想而知。相对来说,反抗侵略比较容易做到,在反抗中又不忘向被反抗者学习则一不小心就会遗忘。或者说笼统的弘扬民族主义较易,在宣传和实施民族主义过程中不忘对其现代性的追求就相当困难了。回顾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演变轨迹,更容易加深我们的这种认识。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将爱国主义推向中国社会文化演进的主流,民族安全和社会发展通常都是以爱国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注入爱国主义的方法和内容则有很大的区别。林则徐、魏源这些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率先在处理中西关系上揭示了通过向敌人学习来达到反抗殖民侵略的新思路。冯桂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到洋务运动时期发展成影响甚广的“中体西用”,即通过办洋务的方式将西方的 “用” 和中方的“体”结合起来,以资本主义的“用”来增强封建主义“体”,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这种爱国思路,当然有新意,新就新在要把西方的工业技术移植到中国来。虽然他们还不懂得现代民族主义为何物,但作为一种通过学习西方来强化自身机体借以达到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的民族主义,其现代性显而易见。这种现代性自觉不自觉地对传统社会起了分解作用。西方先进生产力的引进 ,自然和旧式的社会文化体制发生矛盾,西方的“用”时刻在破坏着洋务派旨在维护的“体”。所以这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既受到维护传统的正人君子们的严厉抨击,甚至不惜给他们扣上“卖国贼”的大帽子;同时也遭到更激进的“西化派” 的批评,讲他们仅仅学习西方的“皮毛”,将资本主义的“用”安在封建主义的“体”上是牛头不对马嘴。可见,传统的爱国主义要增强一点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既矛盾重重,又难得被全社会所认可。

        几乎与上述“师夷”的爱国主义同步,旧式的古典的爱国主义也极为活跃。这种爱国主义不顾世界的发展变化,尤其看不到无法抗拒的世界现代化潮流,仍然用 “天朝上国” 对付 “蛮夷”的办法即旧式封建主义的办法来反抗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幻想以往的封建盛世重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不可谓不爱国。他被俘到印度加尔各答后仍没有改变对清廷的忠贞,誓做第二个苏武。但他在广州抵抗英法联军时宣传的完全是一种迂腐的不识时务的“愚忠”式的爱国理论,愚昧又可笑。咸丰皇帝和肃顺等人对外反侵略的决心和行动也是令人赞叹的,但他们所津津乐道的那种抵抗外来侵略的方法显然已经过时,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面前显得那样脆弱和苍白无力。大学士倭仁充分发挥其理学家的优势,在反对办洋务时讲出了一套“正纲纪、肃人心”的大道理,爱国忠心言之凿凿,但他那“尚礼仪不尚权谋”/“在人心不在技艺”的说教,听起来似乎很动人,事实上已经和实际格格不入,没有一点生命力。后来的叶德辉、徐桐等封建士大夫,在忠于清廷、保家卫国、个人操守等方面都是很优秀的,传统的爱国主义让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他们一味拒绝西方文化,反对向西方学习,在他们身上根本找不到一点现代性。他们只是一群封建专制社会十分亮丽的殉葬品,可谓腐朽中的神奇。如果这也可以从广义上称之为一种民族主义的话,那当然是不顾世界潮流的愚昧的民族主义。

        对于广大中国普通民众来说,当遇到外来入侵者之后就奋起抵抗,几乎是一种本能。三元里抗英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殖民主义者的勇气和决心。但长久处于封建专制状态下的平民百姓,受教育机会极少,信息资源匮乏,对世界潮流和国家决策过程基本不了解,所以在他们中间产生理性的爱国主义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既要打击侵略者又要接受侵略者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更让他们无法理解。因此,在广大民众身上表现较多的是一种盲目排外式的爱国主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