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14)(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欧洲加盟的只能是同盟会欧洲支部成员,在日本加盟的只能是同盟会本部成员。同盟会成立后,例设各省分会主盟人,原意不过是分别吸收各

  二、黄冈军学界讲习社

  黄冈军学界讲习社由日知会会员熊子真(1885-1968)[7]、熊自襄、童禺(1881-1962)等创设。名为黄冈军学界讲习社,意在取明末黄冈杜茶村、易明甫等抗清志节,借以激励人心。讲习社的成员,并不限于黄冈一隅。社员的结合,用兰谱方式,十人为一谱,此十人又各约十人而推广之。社址设武昌正卫街,房屋为社员张炳南、张海涛父子所捐助。1906年春成立,因军人参加者甚多,同年夏间为张彪所封。

  黄冈军学界讲习社可以说是日知会的卫星组织。社员姓名可查的计有:熊子真、熊飞宇、熊持中、童禺、童澍、涂诰、邱可珍、邱介甫、钟大声、冯群先、张其亚、杜玉成、易戴羲、张炳南、张海涛、杜武冲、夏校、毛承诗、何子云、郝可权、邢仲谦、彭巨法、李实栗、李实秀、徐建国、徐达明、余镇楚、赵光华、刘起沛、黄云龙等三十一人。[8]

  三、鸩译书社

  鸩译书社系吴贡三(1864-1937)、殷子衡(1876-1957)等在黄冈设立。他们开始印制一些地图和启蒙读物,主要是翻印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如《警世钟》、《猛回头》之类。吴贡三又取石介所写的《孔子之心肝》加以补充,更名《孔孟心肝》,其用意在于通过圣贤偶像突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每种翻印万部,由吴安吉、黄楚玉、张佩绅等人装在竹箱内运至省城散发。李载良在英山翻印,贩运各地出售。鸩译书社是革命团体,又是日知会的印刷机关。后来,吴贡三、殷子衡被捕判刑的罪名便是由于印刷了“悖逆”书报。[9]

  四、天锡会

  吕大森(1881-1930)回施南后,科学补习所被封,便在恩施暂避风声。后得悉日知会继起,吕大森、康秉钧、刘汉卿在恩施城内设立日知分会。武昌日知会事败,复改名天锡会,继续联络会党。丁未七月施南府捕刘汉卿下狱,天锡会解散,吕、康仍暗中活动,为后来施南光复打下了基础。[10]

  五、铁血军

  日知会事败,刘静庵等九人下狱,但他们不忘革命,于是暗中组织铁血军以为号召。吴贡三还预拟了起义檄文。李亚东(1873-1936)指派陈少武办白话报作宣传工具,李在狱中常为之撰稿。铁血军以刘静庵为首领。后因清吏防备日严,活动因以停止。[11]

  六、安郡公益社

  “安郡”指安陆府,“公益”意在为本郡公众谋福利。安郡公益社是一种同乡会组织,由钟祥人彭养光、赵鹏飞两人主持。日知会丙午之狱兴,不少日知会会员投奔安郡公益社。以后,彭养光、赵鹏飞二人亦不能安居,乃由李长龄接管其事,去“安郡”二字,仅以“公益社”为名。暗中继续做一些联络工作。公益社虽非革命组织,“实为后起党团之津梁”。[12]

  七、神州学社

  清末武昌的“学社”,就是一种小旅馆,供人食宿,一般找差事的和考学校的青年多寄居于此。有志之士或利用开学社结纳同志为方式。神州学社系邓汉鼎、李涛、刘少舫、黄小池、李鸿宾等人发起组成,不久即停。[13]

  八、蕲春学社

  在武昌蛇山西段,查光佛设蕲春学社,以联络军学各界。黄申芗(1884-1942)预备起事的文件、武器等,即预存此处。事泄,黄申芗逃走,查光佛移居他处。[14]

  九、集贤学社

  陆军特别小学堂学生方孝纯、李岳崧、郑国栋、梅治逸、武丹书等,志切革命,联络商人张聘安共策进行。先以大朝街鄂州旅馆为集合地点,后乃移至黄土坡集贤学社,每星期日在学社商议一切。他们认为,湖北暂时尚难下手,不如向外发展,遂决定梅治逸、萧立中赴云南、贵州,武丹书赴四川,王显斌赴安徽,方孝纯、张森留湖北联络。辛亥革命时,各有贡献。[15]

  十、辅仁会

  1910年秋,第三十标士兵陈佐黄等发起成立辅仁会,取“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义,结纳同志。入会的有四五十人,后并入文学社。[16]

  十一、忠汉团

  忠汉团由清军第八镇炮八标士兵所组成,取军人当忠于汉族,不应为满清效死之义。年间已达百人,推陈国桢为团长。忠汉团与共进会、文学社都有联系,后来大部分成员并入共进会,炮八标所以全标起义,忠汉团起了积极作用。[17]

  十二、自治团

  自治团由陆军特别小学学生组成。共有团员四十余人,以研究军人自治和文学创作为名,入团者每周须作文一篇,共同评定甲乙,借以抒发心得,商议时事。主要团员有贺公侠、曾禹武、高尚志、江炳灵、丁仁杰、单道康、黄孝霖、萧国宝、方孝纯、杜武库、余秉燕、唐牺支等。贺公侠为团长。后有人向学校当局告密,说自治团有政治作用,被监督刘邦骥据以清查。贺公侠、江炳灵等逃入四川。自治团无形解体。其后湘籍团员转入文学社,鄂籍团员转入共进会,与在营同志结合,武昌起义时各有贡献。[18]

  十三、将校研究团

  将校研究团由第二十九标和第三十标的下级军官和士兵组成。主要人员为蔡济民(186-1919)王宪章(1885-1914)、张廷辅、吴醒汉、王文锦、沈权、谢元恺等,以上课形式,讨论时政得失,暗中进行革命活动。并附设一下士班,吸收正副目和优秀正副兵听讲,启发革命思想。武昌起义,第二十九标官长参加革命的较多,与将校研究团的工作不无关系。[19]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