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37卷第6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3.举办全国或地方性的赛会。鼓励传统手工业参加国际赛会。晚清第一次全国性的商品赛会当推南洋劝业会。这次劝业会共设六馆、九大部类。为了开好这次劝业会。南洋辖治的苏、皖、赣三省各属先行举办了物产会。并专门拟定了《各属物产会简章》。将物产分为四大类:天产、工艺、美术、教育。其中工艺品、美术品中的绝大多数是传统手工业产品。如陶磁部的陶器、磁器。髹漆部的雕填、采绘。琉璃珐琅部的琉璃、珐琅、景泰蓝。竹木部的木器、竹器、藤器、柳条器。玉石部的玉器、石器。绣织部的刺绣、织锦。雕塑部的雕镌、塑石、膏塑。陶烧部的紫砂器、宝烧以及手工编织部的编织物、像生花果等产品。
1905年11月。商部颁发了《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并要求“赴会商人所陈列物品。应与各国所陈同类物品作用心比较。取彼之长补我之短。以图改良之计。”1906年。农工商部又札文全国各商会。要求他们“广为劝谕。设法提倡。使商人争自濯磨”。20世纪初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及各省劝业道都积极鼓励商人参加意大利密加诺、都朗赛会、英国爱尔兰德博林赛会、菲律宾运动欢迎赛会、澳大利亚女工赛会、俄国圣彼得堡赛会、日本东京博览会、比利时万国赛会、奥地利维也纳猎务会、德国卫生博览会。中国参赛物品多为手工业产品。赛会主办国也十分重视中国传统工艺产品。如奥地利猎务会陈列所提调曾对中国驻奥公使表示“中国磁器、珐琅、茶叶、绣货为环球所艳称。奥国尤酷爱之。倘令华商携货来会。于贵国商业必有利益。”从某种意义上看。清政府鼓励华商参加国际赛会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三、积极性与局限性
从鸦片战争前对手工业的严格限制到战后对手工业的积极改良和提倡。反映了晚清政府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经验表明。外发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现代机器工业难于一下子全面取代民族传统手工业。因为落后国家和地区有其特殊的经济国情(如人口与土地、经济结构、外资企业对民族企业的竞争等)。同时也面临着既成的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以与中国国情相似的日本为例。明治维新后。近代工业与手工业长期并存。共同发展。19世纪80年代前期。传统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97%以上。到90年代初仍有96%左右。1909年还占54%。直到1930年还占14强。从绝对数量看。家庭手工业产值从1884—1892年翻了一番。从1892—1914年又几乎翻了一番。从1914—1920年则增加近2倍。即便是较早实现工业化的法国。也存在着机器大工业与手工业共同发展的历史。法国19世纪30—60年代。机器大工业的产值由16.1亿法郎增至34.1亿法郎。同时期手工业产值由47.7亿法郎增至86.9亿法郎。被称为“双重性增长”。中国的早期工业化也难于超越这一时期。
晚清手工业政策与措施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
首先。培养了一批手工艺技术人才。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直隶是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省。仅北洋工艺局所属实习工厂从1903年至1907年。“织科毕业476名。染科毕业101名。木科毕业10名。肥皂科毕业36名。窑科毕业20名。制燧科毕业19名。图画科毕业4名。提花科毕业5名。”这些尚不包括自费毕业生。据孙多森《直隶实业汇编》记载。“先后毕业者共计二千余人”。此外。直隶各属传习工场艺徒人数达2712人。罪犯习艺所艺徒290人。这些毕业生不仅成为直隶、而且成为邻近省份的手工业技术骨干。直隶“各属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厂毕业工徒;东三省、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诸省官立工厂。来场调用工徒前往传习者。亦复不少。”天津民立织布工厂开办时禀请天津商会“转请实习工场赏拨毕业工徒10名。以凭开办而资营业”。“实习工场对于华北手工业最大之贡献。则为高阳土布之发展。盖当时由工艺局行文各县。提倡手工艺。经高阳李氏派人来实习工厂实习机织。并由劝业铁工厂供给织机。返乡以后。逐年推广。遂造成河北省高阳土布之巨大工业。”其它省虽不及直隶成效显著。但也培养了一批数量不等的工艺学徒。
其次。有利于民族手工艺的保存和传播。各省工艺局所设传习科目大都为各地颇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如广东工艺局下设广绣房。专门传播广绣的织造工艺。广绣又称粤绣。唐代就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在长期发展中。粤绣运用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技法。使绣面达到“光、亮、平、密、净、活、凸”的艺术效果。广绣房设立后。使这一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产量大量增加。仅1900年经广州出关运往海外的粤绣制品的价值达白银50万两φθ。河南卞绣本来就很有名。但明清以来逐渐衰落。河南蚕桑总局专门聘请浙江艺人传艺。使不同艺术风格的刺绣艺术相互渗透。卞绣得以重放光彩。
第三。清政府鼓励传统手工艺参加国际赛会。有利于中国手工业走向世界。通过国际赛会。看到了中国手工业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如1906年参加意大利密加诺赛会后。清政府农工商部及时札文转发驻意使馆随员李鸿宾的禀文。李鸿宾详细分析了我国手工业产品的得失。如磁器。“日本所制为值最廉。德、意、奥、荷兰、土耳其坭瓦器尤便宜之极。然其粗细质地。均不如我景德镇所产之细腻而坚迩。以销场能过我者。或绘事见长。或著色干净。或样式崇新。均能趋人之好尚也。”因此。我国磁器如何在绘画、着色、式样等方面进一步满足顾客消费心理。是扩大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又如雕刻器。“我国金、玉、银、铜、铁、象牙、竹木各器。亦能与全欧媲美。今兹评员云。工作虽佳。工艺须求进步。”再如青田石器。“色体均属可观。外人顿增好尚。工作求精。亦属畅销之品。”这些对我国传统手工业优劣得失的评判只能从国际比较中才能得出。
虽然如此。晚清手工业经济行为仍然存在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其一。晚清振兴手工业的措施是在外国商品侵入和国内战争冲击、手工业遭到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失业的背景下所采取的以消除“游民”、稳定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的治标之策。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从根本上讲。振兴手工业只是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环节。只有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全面振兴并加以宏观调节。使农业产生足够的剩余。使机器工业与手工业形成良性互补。振兴手工业才有可能。很显然。清政府没有从这样的高度来采取措施。其二。缺乏操作性。如针对国际赛会中所暴露的中国手工业产品的弊端以及国外手工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清政府没有就如何改良和学习制定进一步的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只是充当了公文式信息传递的角色。因此。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虽然在客观上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但也只是延缓了中国近代手工业的衰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振兴手工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2 章开沅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