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史学月刊 1999年第6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2)城市人口职业结构严重失衡。在工业化进程的早期, 城市是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现代化城市,产业工人在职业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近代工业化水平偏低,流入城市的离村农民难以在现代产业部门得到合适的职业。不仅传统政治性都市,即使是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也存在着严重的职业结构失衡。先看沿海第一批辟为商埠的上海。1935年旧上海公共租界人口职业构成如表1:
表1:1935 年旧上海公共租界人口职业构成统计(注:《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附录表16,第107页。)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当时先进的工业企业几乎都集中在公共租界内,其工业人口仅占城市人口的18%,而第三产业及无业人口竟占城市人口的81.72%, 可见上海的人口远远超出了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再看第二批开放的内地口岸城市汉口。汉口在清末时号称“东方芝加哥”,成书于1915年的《汉口小志》曾对清末汉口居民的从业状况作为如下统计:
上述统计不可能十分准确。但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大体上就业于新式产业的“实业工人”,仅为从业人口的2.24%,更多的人口不得不在苦力、手工业、宗教、政界、文化等部门谋生。可见,离村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已经使上海、汉口这类新兴工商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职业结构失衡,导致城市商业大于工业,消费大于生产的畸形现象。
(3)城市人口大量失业,城市治安问题突出。 晚清城市无业游民的增多使统治者十分惶恐和忧虑,成都市民“瞿瘠枯杭,衣裤不完,往往群聚而游于市”(注: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3,实业6,考11301。
)的现象曾给上任不久的四川总督岑春煊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北京情况更为严重,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死亡虽众,而自去冬以来,洋兵所据之地,以京城有全权庇荫,最称安谧,且谋生较易,四乡来者日众”,“无业游民生计日绌,苟不早为之所,则民不聊生,人心思变,更何堪设想。”(注:《手工业史资料》(二),第518 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外国资本的卷土重来,城市工人失业更加严重,如天津织布业,“失业之事,已为是业工人之家常便饭,尤以民18年中失业工人更多……天津织布厂坊,共有328家……解雇3089 人……合计天津织布业中所用雇工不过7873人”(注:方显廷:《天津织布工业》,1930年版,第67—68页。),失业工人接近半数。1928年,杭州丝织、经绒等11个行业失业工人达6028人,1929年仅丝织业失业工人就高达15000人,1930年仍有13000人(注:1928、1932年杭州市社会经济统计概要,见《手工业史资料》(三),第7071页。)。广州1928年的失业工人为8784人(注:《经济半月刊》第二卷,第20、21期合刊,1928年11月。)。另据《上海市年鉴》记载,1930年上海“华界”人口中,无业人口达308206人,占人口总数的18.12%,到1936年, 无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虽下降到16.19%,但绝对失业人数却增至347382人(注: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表15,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