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无痕—西北寻根随笔(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不详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寻梦无痕,但是感受却颇多。章氏父子三人虽无赫赫战功,但也曾为西征的物资转运与屯垦自给做出重要贡献。兰州大学友人对我此次寻根之旅

  为追随先辈足迹,从敦煌到兰州改乘出租车。9月3日晨起出发,经安西、玉门,下午2时许到达嘉峪关。登城墙,参观城楼,然后又考察仅存的烽火台。这是可以确知的先辈曾游故地,世恩公早年有《题嘉峪关城楼》诗:“跨马按吴钩,闲为出塞游。河分中外险,日照古今愁。败鼓余残垒,悲笳动戍楼。男儿须努力,几辈此封侯。”此诗未注写作时间,但可以断定是在1873年11月左宗棠军收复肃州(今酒泉)以后,因为1874年10月左宗棠奉旨督办西征粮饷转运事宜,随即将粮台移设肃州。怡棠公本来常驻兰州,具体执行筹措粮饷事务,自然会随粮台与西征军大本营一同向前推进。维藩、世恩想必也随营进驻肃州。嘉峪关位于肃州城西,相距不过10余里,军营少年骑马佩剑、登关一游应属轻而易举之事。

  “河分中外险”应指过赖河,因此河正好横贯于嘉峪山(祁连山支脉)与嘉峪关之间,而嘉峪关又控扼着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处的咽喉津要。“日照古今愁”则暗寓国势日颓、边疆危急之意。败鼓残垒,遥闻营中悲笳,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但少年诗人却不乏军营子弟的英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西征又正好为有志之士提供建功立业的难得机遇。维藩、世恩兄弟正是胸怀壮烈地随着左军大营,由兰州推进到酒泉,终于在哈密为西征大展身手。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百余年前的败鼓残垒之地,现在已修缮成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旅游胜地。嘉峪关以酒钢为依托,升格为甘肃省直辖市并成为全国先进花园城市。抚今思昔,感慨良多!

  强忍辘辘饥肠,在市内草草进餐后继续驱车疾行,循祁连山脉驰骋于大戈壁上。平沙千里,渺无人烟,想见先辈当年乘马骑驼跋涉于风雪征途之艰苦。夜宿张掖甘州宾馆,张掖旧称甘州,亦为祖辈西征必经之地。

  9月4日晨起参观鼓楼后继续前行,途经山丹、永昌、武威、古浪、天祝、永登等地,沿途均可见祁连山连绵不绝之雄姿。“莽莽祁连山,黯黯临洮水”,在怡棠父子诗文中最常见的就是对祁连山与黄河水的咏叹。愈近陇东,林木、庄稼愈见丰茂,而人烟亦稍稠密。晚6时半抵兰州,但因市区堵车,至7时半始到达兰州大学。

  兰州是怡棠公父子居住最久之地,但却无多少遗迹可以追寻。只有贡院旧址,原考官阅卷之处(至公堂)尚存,门口有左宗棠所书木质长联两幅,可惜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首联末端已磨损,字迹漫漶无可辨识。不过最使我们流连忘返的却是流经兰州市区的那一段黄河,此前我一直自命为长江之子,但经过这番西北寻根之行以后,很自然地对黄河萌生了浓郁的亲情。从石庵公到怡棠公父子,我的直系祖先整整有三代人是靠黄河水养育滋润的啊!我的血管里流有西北人的血性,西北汉子憨直粗犷的基因,也遗留在我这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后代身上。因此,在兰州期间,尽管讲学、交流颇为繁忙,但只要有空闲,我与妻子必定前往黄河岸边,亲近黄河,观赏黄河,阅读黄河,仿佛偎依在母亲身边,享受那无边无际的温馨亲情。

  寻梦无痕,但是感受却颇多。例如,左宗棠收复并开发新疆,通常只归功于湘军,有所谓“三湘子弟满天山”之说,但其实也有许多外省人参与其间,如来自河南的张曜率领的嵩武军。由于左宗棠此前曾任闽浙总督,所以又延揽了一部分浙江精英协赞军务,如胡雪岩即主要帮助筹款。章氏父子三人虽无赫赫战功,但也曾为西征的物资转运与屯垦自给做出重要贡献。兰州大学友人对我此次寻根之旅极为关切,临别时叙谈兴味甚浓,遂以研究课题“浙江人与左宗棠西征”奉赠,大家都认为很有意思,并愿今后加强钻研。也许这就是此行的意外收获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