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张謇的理性爱国主义(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章开沅 查看:
与魏源、林则徐等发其端绪相对立的,是在朝野都占统治地位的顽固守旧潮流。外来侵略不仅没有促使他们走向省悟、警醒与革新,而狂热的民族情绪反过来淹没了他们有限的理智。这股顽固潮流在19世纪末更发展到极端,变成仇恨一切外国人和外来事物的笼统排外主义,仇外狂热涵盖一切,已经完全丧失理智。早在20世纪之初,有些先进中国之人已经看出症结之所在:“彼无意识之排外虽甚剧烈,其发念不过从耳目之忿恨点而起,而非从爱国心之点起。故虽讲尊敬之学深厚如徐桐,尚不知割台湾、租胶岛、借旅顺、广湾为何物,唯使馆市街有侵其府第一寸土者即忿忿不能平。适拳民亦妒教士之势横,两盲同意,二聋联盟,遂决欲铲除东交巷使馆,及烧毁四牌楼教堂,以为如此外人即可莫予毒。呜呼!此即挟民族主义之国民举动乎?扶清者,仅扶东交民巷及四牌楼,灭洋者仅灭公使馆及天主堂,如此彼尚知国家国民为何解乎!”5“两者同意,二聋联盟”的说法虽然过于尖刻,但却一针见血道出丧失理智的笼统排外主义的要害。劳苦群众与统治集团本来是对立的阶级,可是在瓜分惨祸迫在眉睫与仇外情绪空前高涨之际,却在一定时期走上同一条道,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从而遭到扭曲的命运,这就是以前两个世纪之交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民族大悲剧,而又从反面验证了魏源在此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愤悱”二字的深刻意义。
应该看到,作为东南精英的杰出代表,面对这举国如痴如狂而又混乱不堪的险恶局面,张謇再一次表现出可贵的理性精神,他与其他有识之士一起,审时度势,冷静思考,敏锐地看清“无西北不足以存东南,为其名不足以存也;无东南不足以存西北,为其实不足以存也。”他们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把清廷的仓促对外宣战视为“乱命”,劝说刘坤一、联合张之洞并利用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的利益分歧,实现“保卫东南”,亦即所谓“东南互保”。“东南互保”确实是地方实力派与列强之间的妥协,但至少暂时稳定了半壁江山,遏制了笼统排外主义潮流的进一步蔓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以东南之“实”保全了西北之“名”,以后才有10年新政的推行。重温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佩服当年这批杰出绅商的智慧与勇气。
当然,时间已过去一百多年,现今的世界与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家与广大民众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面对着全球化的汹涌潮流,面对着霸权主义的挑战与地缘政治的复杂化,更需要冷静审慎地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国际关系,使世界与中国朝向和谐互利的良好局面持续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爱国主义更需要大智大勇的理性,更需要有全球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需要以大格局的思路与战略来化解各种各样国家之间的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冲突。而作为正在和平崛起的负责任大国的国民,应当如何珍惜当前的大好局势,如何正确地维护与发展国家利益,如何体现现代国家成员文明风范,应该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着重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爱国论[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9。
2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A]。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实业录[C]。上海:上海书店,1991。
3 张謇。通州师范学校始建记[A]。张孝若。张季子九录·教育录[C]。上海:上海书店,1991。
4 张謇。东游日记[A]。张孝若。张季子九录·目录[C]。上海:上海书店,1991。
5 佚名。箴国民[N]。苏报,190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