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8)
辛亥革命网 2011-05-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二、近代文教设施创立、留学生派遣与新知识分子群体出现
第一,书院改制和学堂开设。
张之洞在“办洋务”的过程中,多次发出“才难”之叹,他常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1]又说:“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问不实。”所以,他把兴学求才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首要任务。这就是所谓“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张之洞遂成为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2]。
张之洞督鄂期间建立教育设施,按时间可分三段。光绪十六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0-1896年)为“书院时期”,主要是针对清代空疏不务实学的风气,创办经心书院、两湖书院、自强学堂、算学方言学堂等。提倡分门研究的精神,尚实尚精。光绪二十三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897-1902年)是“书院改章时期”,中西学并重,在上述书院原有的经学、史学、文学之外,又加入舆地、算学、兵法、格致、体操等新学课程,并创设武备学堂、将弁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等专业学校,聘外国人任教。光绪二十八年以后,是“新学制时期”,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化学校,如文高等学堂(由两湖书院改设)、文普通学堂(相当于完全中学)、武普通学堂、方言学堂(外语学校)、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军医学堂、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支郡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私立学堂也大力提倡,外县学堂亦纷纷举办。
经心书院,原在武昌三道街,肄业学生,由提学使调取,课程仍不外经史词章。主持院事的名叫山长,定额一百六十名。戊戌变法后,经心书院始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办学宗旨。学科分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门,分年轮流学习。后又把上列四门改成天文、舆地、兵法、算学四科,不久又增设图画、格致和几何学。毕业学生有姓名可查者七十九人,在辛亥革命前后有所建树的为张继煦、姚晋圻、李步青、万声扬、阮毓崧、屈佩兰、屈德泽、冯开濬等人。
江汉书院,设置很早,渐趋荒废,至张之洞督鄂,始加以修缮扩充。地址即今粮道街小学。课程、办理情形略同经心书院。
两湖书院,这是张之洞精心设计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书院。院址设在武昌城内都司湖(今湖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环置斋舍二百间,调取湖北、湖南诸生入院肄业。两省学生名额分配如下:湖北武昌府十六名,汉阳府十二名,黄州府十九名,安陆府十名,德安府八名,荆州府十名,荆州驻防旗学一名,襄阳府六名,郧阳府五名,宜昌府五名,施南府五名,荆门州三名,合计一百名。湖南长沙府二十五名,衡州府十四名,岳州府十名,宝庆府十名,常德府七名,永州府七名,澧州四名,郴州三名,桂阳州三名,靖州三名,合计八十六名。又因茶商捐助书院经费,特准其商籍子弟四十名入院肄业。
两湖书院于光绪辛卯(1891年)春落成,规定三月初,选调各生齐集武昌省城,经张之洞亲自面试,甄别去取。自认才学出众的,亦可自行投考。书院后为北斋,以天干标名;前为南斋,以地支前十字标名。两面为戌亥二斋,为商籍学生宿舍。每斋有屋十栋,每人居前后两间。院中有假山、水榭、花木点缀。课程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和经济学六门,愿习何业,各随才性所近,兼习亦可。学生每月给膏火银各三两。不住院的为“外课”,自行投考的为“附课”。后来学生改为招考,以年少而国学有根底者为合格。各门功课,均须兼习。月终核算分数。寒暑假各大考一次。学生膏火银改为每月四元。奖金为八元、六元、四元三等。在各科任教的,经学有易顺鼎、杨裕芬、钱桂森等;史学有杨承禧、汪康年、梁鼎芬、姚晋圻等,理学有邓铎、周树模、关棠等;文学有陈三立、屠寄、周锡恩、杨承禧等。算学和经济学因无教习暂缺。后罢理学;文学改为舆地,杨守敬、邹代钧等著名学者任教;后又将舆地改为兵学,以后兵学又分为兵法史略、兵法测绘、兵法制造等。
两湖书院的宗旨,取张之洞所说: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令守道之儒,兼为识时之俊”[3]。两湖书院毕业学生,有姓名可查的一百七十二人。唐才常、黄兴即两湖学生;武昌起义时,被革命党人赶跑的清军事参议官铁忠也是两湖学生。两湖学生以后在北洋政府做官者为数亦不少。
上述三书院,因增设现代学科,改变教学方法,“名虽书院,而实则与学堂无异”[4],在湖北教育界形成一个系统,其毕业生既有别于科举出身,又有别于单在外国留学的。三院出身者,可以说是由封建士大夫向新知识分子的过渡人物。
自强学堂,在实行书院改制的同时,年又在铁政局附近,建成自强学堂。设方言(指外语)、格致、算学、商务四门课程。每门二十人,限于两湖士人。张之洞在奏折中说:方言“为驭外之要领”,格致“为众学之入门,算学乃制造之根源,商务关富强之大计”[5]年改授五国语文,分设日、英、法、德、俄五堂,选已通中文者为学生,每堂三十人,共一百五十人。日文、俄文、德文,延请洋教习;英文、法文以华人充任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