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8)(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农务学堂,戊戌(1898年)开办,以武昌东厂口四川会馆为校址,聘美国人充任教习。据奏称是为了“讲求相土辨种之方”,“种植畜牧之学”。学堂自招学生,月纳学费四元。三年毕业。工艺学堂 与农务学堂同时开办。学生六十名,分习汽机、车床、绘图、翻砂、打铁、打铜、木作、漆器、竹器、洋蜡、玻璃各门。三年毕业。前二年学专业,后一年兼习各门。教习除本国匠人外,以日本人为多。
文高等学堂,辛丑(1901年)六月张之洞奏称:“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6],遂于癸卯年(1903)开办文高等学堂。校址在原两湖书院,学额一百二十名,以江汉、经心、两湖三书院优等生入学,先习普通学科一年,再习专学科三年。四年堂课毕业,再派往东西洋游学一年。学堂日课八小时,课目为经济、中外史学、中外地理、算学、理化、法律学、财政学、兵事学门。
文普通学堂,由自强学堂扩充改建,癸卯(1903年)开办,学额二百四十人,学生来源除自招一百名外,就三院学生成绩中等者挑选一百四十人。课目十二门:伦理、温经、中文、外国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图画、体操。四年毕业。此为湖北完全中学的开始。
方言学堂,校址在原农务学堂(今湖北教育学院所在地),学生即自强学堂的学生,再招新生则以普通中学毕业者为合格。课目除日、英、俄、法、德五国语文外,还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科,五年毕业。
农业学堂,原农务学堂房屋,移作方言学堂,农业学堂建于武胜门外。学额一百二十名。先以农务学堂学生入学,以后再招考普通中学毕业生。四年毕业,前二年为预科,后二年为正科。罗振玉曾担任这个学堂的经理。
工业学堂,即原来的工艺学堂,江汉书院房屋并入。课目有理化、机器制造、织染、建筑各门。工师学生六十名、艺徒三十名。学生为原工艺学堂学生,以后再招中学毕业生升入。前二年为预科,后二年为正科。梁敦彦曾任工业学堂提调。
五路高等小学堂,甲辰(1904年)开办,就武昌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每路设一所高等小学。每堂学额一百名,以粗通文理之“良家子弟”入学,年龄以十一岁至十四岁为限。学生寄宿,伙食服装用品,由学堂供给。课程有修身、读经、中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画、体操等。投考各学堂的学生,以五路小学毕业者为多。武昌首义时,高等小学学生是学生军的主要来源。
初等小学堂,与高等小学堂同时成立,分设于武昌省城各段,计东局九堂、南局十七堂、西局八堂、城外十七堂。又于阅马场设幼稚园一所;又就园内附设女学,培养保姆。
支郡师范学堂,丙午(1906年)开办,学生分府录取,由各属申送,每堂学生一百名,不限年岁,以生员为准。学生每人每年收学费一百元,由申送各属缴纳。学科为:修身、中文、教育学、算术、历史、地理、化学、博物、音乐、体操等。一年半毕业。先成立甲、乙、丙、丁、戊、己六堂,后又增加庚、辛二堂。
省师范学堂,与支郡师范学堂略同。
女子师范学堂,地址在紫阳湖畔。附设有高等小学一所。
两湖总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改设。分仁义礼智信五斋,兼收两湖和各省学生。以一千二百名为定额,先称千师范,后改总师范,学生自称“湖堂”。学科有修身、读经、中文、教育、算术、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博物、手工、音乐、体操。五年毕业。两湖总师范第一期毕业的时候,正是武昌起义的前夕。两湖总师范学生参加革命的较其他学堂为多,有名可查者,为牟鸿勋、邢子文、蔡良忱、梅宝玑、苏成章、张樾、任素、张祝南等[7]。
上述各学堂有统一的规章。授课时间,中等及高等学堂每日八小时,小学六小时。皇太后、皇帝和孔子诞日各放假一日,清明、中元各放假一日,端午、中秋各放假三日,暑假和年假各一月。平常每十日放假一日。湖北各学堂本省学生概不收费。高等学堂、文武普通学堂和方言学堂,湖南各占额三十名,师范占额四十名,每名每年收学费银一百元;他省附学者,每名每年收一百六十元。凡中等以上学生,一律住宿,并统一规定服装样式[8]。
湖北所属各府州县,亦各办学堂。中学、师范,由道立或府立;高等小学由县立。当时各地中学、师范多混合设立。湖北新军士兵不少为高小毕业生,盖由于此。
湖北兴办书院、学堂所需经费除由太平天国降将刘维桢报捐十万两以外,全赖汉口籤捐、彩票盈余和其他款项。辛丑和约的赔款,湖北摊筹一百二十万两,张之洞用土膏捐、籤捐和铸造铜元盈余三项作应摊赔款;赔款捐则移作各县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