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8)(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张之洞升任军机大臣后,继任湖广总督的赵尔巽、陈夔龙、瑞澂等,又建立若干书院、学堂,汇列于次:
存古学堂,由经心书院改设,专收年长而不能收入一般学堂的生员入学,群经、诸史、中西学艺等书,择要贮藏,以供讲习,不分科目,不立年限,不限名额。由杨守敬主持其事。“存古学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保存一批活古董。这个学堂曾经受到顽固分子的颂扬和进步人士的反对。
驻东铁路学堂,日本原有路矿学堂,专为中国留学生而设。光绪丙午(1906年)由湖北筹集经费,改为湖北驻东铁路学堂。定额六十名,外省附学二十名。官费生尽先以湖北自费生拨充。修业年限三年。毕业后须在本省服务六年,附学者三年,否则追缴学费。
铁路学堂,地点在牙厘局街,光绪丁未(1907年)开办,学生八十名。学建筑者四年、学机械者六年。1908年和1909年还先后兴建初等农业学堂(高等农业学堂附设)、理化专修学堂(优级师范附设)。此外还有:
中等矿业学堂法政学堂(就西路高等小学堂改设)
警察学堂(百寿巷旧祠改建)
商业教员讲习所(贡院提调厅改建)
农业教员讲习所(贡院监临房改建)
工业教员讲习所(昙华林民房改建)
工业中学堂(原道师范改建)
商业中学堂(原省师范改建)
第一中学堂(原文普通中学堂改)
第二中学堂
女子师范学堂
此外,武昌尚有汉阳府公立预备学堂、荆州府公立预备学堂、三江旅学堂、四川旅学堂、公立日新预备中学堂、民主造端学堂,教会主办的文华书院,等等。
与兴学直接相关的,还有图书馆、教育陈列馆的开设,西洋书籍的编译,官办湖北印刷局的开办,舆图局的设立(绘制湖北地图)。影响更大的是创办《湖北官报》,以“宣达下情,启迪民智,开内地之风气,传外国之情形”。继之各私家报纸也如雨后春笋般勃兴起来。
第二,游学生派遣。
为了培养洋务新政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张之洞还大力提倡向海外派遣游学生。清朝末年,湖北与江、浙、川等省,同列为游学生较多的省份。其总人数现已无法精确统计。癸卯(1903年)三月时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的端方在一份奏折中说:“就湖北各学生中,选得锦全、杨祖谦、李人铎、吴连庆、若明、宾步程、陈箓、马德润等八人,派往德国,刘庆云、姚正慤、程毓麟、陶德琨、朱启烈、徐家琛、张继业、杨思湛、雷以纶、卢静恒等十人,派往美国;萧焕烈、夏维崧、严式钊、刘文彬等四人,派往俄国”。[9]同年六月又奏派萧安国、丁文、松俊三人赴德国游学。七月间,又派湖北各学堂学生杨荫蕖、吴国良、汪钟岳、罗葆寅、胡秉柯、魏宸组、贺之才、史青、黄大伟、禄崇、姚业经、杨循祖、邓凤池、刘庠云、许熊章、喻毓西、程光鑫、刘荫茀、李光驷、王治辉、胡瑞年、李以祜、陈宪沅、李彪等二十四人赴比利时学习实业。截至光绪甲辰(1904年)止,派往西洋各国的湖北学生的数量如下:德国二十五人,法国十人,英国二十三人,美国十一人,比利时二十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