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论析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作者:储峰 张磊 查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实现的,因而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即鲜明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是指它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空间或者地域概念,它还应该是一个时间概念,我们应该从整体时空观上来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时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它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方法,这些划分方法可以简要地表述为“两阶段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和“五阶段论”。“两阶段论”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前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共产主义以前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史前史”,真正的人类历史是从共产主义开始的。“三阶段论”是说,人类历史可以被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阶段。“自然经济”是人依附于物的时代,“商品经济”是人依附于人的时代,“产品经济”才是人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成为真正的人的时代。“四阶段论”是说,可以根据生产工具的不同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大工业时代”四个阶段。“五阶段论”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根据经济形态的不同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个阶段。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统一的角度来划分时代的。这种方法和视角,要求我们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的时候,既要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时整个世界所处的时代及其特征;更要重视中国社会在该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特征,从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时代概念,往往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列宁称之为“大的历史时代”[1](P143) 。在这种大的历史时代中,我们可以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划分出若干个不同的“的历史时代”,即通常所说的某一时代的不同阶段,如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阶段),等等。列宁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2](P143)因此,正确认识世界所处的时代及其特征,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的重要前提。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特征,其特征构成了那个时代之历史的质的规定性。时代特征,是指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合乎规律性的方面或状况,是对时代性质、时代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把握时代特征主要依据的,一是时代的主要矛盾,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时代主题;二是基于时代主要矛盾运动的规律而形成的时代发展趋势;三是在某一时代居于领导地位的阶级的特性及其历史使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既表现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表现在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动态表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时代特征的客观性。任何一种理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反映时代的特征,随时代特征的变化而发展,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正确地认识和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大的历史时代”的特征;列宁主义之所以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就是因为列宁主义正确地认识和反映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的特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就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地认识和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和改革。时代的特征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转换是永不停止的,我们要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时代背景的变化,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并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出的成果永葆理论的伟力。
二、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的一把钥匙
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间坐标,揭示了时代特征,也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主要任务,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和内容。
时代特征是时代性质、时代基本矛盾的折射和反映,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世界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人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受时代条件制约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世界,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因而“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P28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确立及转换,与时代特征的嬗变和转换密不可分。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围绕革命问题而展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3](P680)因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洞察世界和平曙光与发展趋势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时代特征。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时代潮流悄然转向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征的认识产生了错位,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文革”,严重背离了世界发展大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力量实力对比的消长与变化,对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判断。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4](P105)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围绕的是发展问题而展开。因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或者更具体地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因此,时代特征的嬗变和转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随之相应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