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论析(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作者:储峰 张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具体体现

  从大的历史时代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向多国胜利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一时代居领导地位的阶级是无产阶级,其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就产生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时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首先、认同和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暴力、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说到底就是由这一时代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决定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科学发展观,说到底也是由这一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决定的。

  时代特征是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的过程及其速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有着明显的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时代特征的嬗变相对缓慢,反映在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到成熟上,它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5]这一过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算起,到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24年的时间。20世纪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特征变化的节奏加快,世界新科技革命、新军事变革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有了明显加快邓。小平理论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到1997年十五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形成到2002年十六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开始形成到2007年十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经历了19年、13年、4年的时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这三十年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时代、实践和人民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在理论创新上也越来越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自发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向了更加成熟、自信和自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具体体现为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和对时代课题的回应

  每一时代都有其需要回答和解决的课题。对时代课题的回答和解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就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东欧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在国内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新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