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论析(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作者:储峰 张磊 查看:
四、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的一把钥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向前进,又随着时代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注意把握时代性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时代性是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在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我们还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老祖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尽管受过许多挫折,犯过不少错误,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国后,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邓小平再次告诫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4](P369)江泽民指出,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总之,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任何时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对任何打着时代性的旗号的非马克思主义倾向;任何时候都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反对任何不顾时代发展,抱残守缺的教条式做法。
2。应注意把握时代性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五十年、一百年后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4](P291)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把体现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形成正确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也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无一不是体现时代性并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而形成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应注意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所要解决的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提出的重大问题。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来看,它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当把它应用于其他地区时,就有一个同当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相结合的问题,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也历来强调,脱离开自己国家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进程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各个国家的工人政党要胜利地领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同本国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相结合的理论、路线和政策。而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把握时代性,又要体现民族性,把两者结合起来,反对把两者割裂起来的错误做法。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根据实践和时代的新发展,把握新的时代特征,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的实践结合起来,用新的思想和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的具体体现。2009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要求的升华,更加凸显时代问题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陈金龙,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