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盟会的财务困境与辛亥革命(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史学月刊》 作者:王中茂 查看:
然而,国内民族资产阶级这支经济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始终没有引起同盟会主要领导人的重视,孙中山甚至根本不承认它的存在。1906年他曾明确指出:“中国资本家现在还没有出现。”(《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8页)辛亥革命以后,他又说:“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2页)可见,孙中山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没有意识到这个阶级是他领导民主革命的主要社会基础。因此,他始终没有派人到国内商会进行募捐,也没有争取过这部分人的政治支持。
此外,农民阶级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从总体上来说,也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这个阶级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剥削与压迫的意识,具备支持革命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但是,多数同盟会领导者不仅看不到农民阶级迫切的革命要求和争取农民支持的经济意义,相反却认为农民“仅有破坏而无建设”,无资格与他们共同肩负革命的重任。因此,他们始终没有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也不愿向农民募捐。诚然,在清政府统治下,向分散的农民募捐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绝非没有一点可能,特别是在革命军已经占领一些地盘的情况下,完全有条件向农民征税募捐,以避免出现像南部沿边六次起义,因粮饷不济而导致迅速失败的悲剧。
既然中国同盟会向西方列强乞求贷款难以成功,又不知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不愿深入农村发动和组织农民,于是,在财政上就只有主要依靠海外华侨捐助了。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缺乏必要的信誉和华侨的资产数量限制,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之前,始终未能摆脱财政上的困难局面。经济上的拮据,不仅导致了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屡屡失利,而且使同盟会变得异常涣散软弱、领导全国革命的核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从而成为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