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2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严昌洪 彭南生 查看:
六 其他问题
除上述几个相对集中的议题外,会议所讨论的问题还相当广泛,如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学科建设等问题。南开大学张思认为应加强社会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克服当前社会史研究多表现为对过去历史的社会学解说的缺陷,使社会学学者进入历史学领域,历史社会学就是两者沟通的一座桥梁。首都师范大学邓京力主张社会史应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自身的学科范式,这一范式要从深层反映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早期现代化问题也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中南民族学院许宪隆重新审视了转型时期军阀体制下甘青宁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若干新的观点,如甘青宁早期现代化是回族军阀在主流社会推动下的非自觉行为,回族军阀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价值,他们与国民政府间存在着向心与离心的二元倾向,表明他们不可能最终完成现代化的领导重任。华中师范大学罗福惠以湖北为例,分析了前现代化时期停滞社会中的重重危机。华中师范大学江满情以财政为中心,论述了湖北省政府在早期现代化中的主导角色。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华中师大田彤分析了张謇的“民办官助”思想,认为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试图突破封建主义的樊篱、发展近代社会经济的强烈要求,谋求“政府”和“社会”有机互动的良好愿望。华中师范大学马敏全面评价了张謇对近代中国博览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军事经济学院龙汉武探论了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思想及现实借鉴意义,香港教育学院李玉梅阐释了陈寅恪的“纲纪依托于经济制度”说,日本千叶商科大学赵军剖析了川岛浪速与清末警察制度的建立,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近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动力或阻力。
七 特点与展望
综观本次学术讨论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视野宽广、角度新颖。在以往大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婚姻文化、生育文化、赌博文化、骗行文化、巫术现象等方面都有专文探讨,使得社会史的研究更加全面、丰满。值得指出的是,有的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比较新颖。如山西大学行龙、毕苑经过长期田野访查,搜集近200种祈太秧歌剧本,以此为蓝本,对清代和民国时期晋中地区社会的民众意识进行了分析。复旦大学王振忠利用了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利用的《陶甓公牍》透视晚清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王笛则从街头文化的角度分析晚清地方政治。还有其他一些文章也开创了社会史研究的新视角,难以一一缕述。
(二)同前几届社会史学术讨论会相比,此次会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究重点的下移,即从古代社会史研究转向近现代社会史研究,近现代及当代成为社会史研究的热点。提交大会的论文除少数几篇涉及中国古代社会和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外,主要集中在近现代社会史领域,反映了史学界的新动向;还有的文章将研究视域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显示出史学工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三)中青年学者成为社会史研究的主力。近几年,在学界前辈的携扶下,社会史研究领域一代中青年学者健康成长。这次会议上出现了不少年轻的新面孔,他们提交的论文大都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据不完全统计,出席此次讨论会的学者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他们思维活跃,学术基础较为扎实,预示着社会史研究后继有人,前景广阔。
从这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及讨论情况来看,中国社会史研究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首先,在研究方法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如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口学、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史研究;因此,下一阶段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领域将会更加宽广,视野也将更加开阔。其次,下层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将会成为社会史研究的热点,与之相关的社会基层组织(如农村中的保甲、里甲,城市中的会馆、会所、同业公会等)将会得到更深入的探讨。第三,从时段上说,如前所述,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将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热点。
(作者:严昌洪,1943年生,教授;彭南生,1963年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