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封建”观有悖马克思的封建论(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冯天瑜 查看:
马克思更尖锐地抨击英国人约翰·菲尔对孟加拉和锡兰社会的性质的错误判断,他在《约翰·菲尔爵士〈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中说:
“菲尔这个蠢驴把村社的结构叫做封建的结构。”⑥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封建”(Feudalism)是不得滥用的。他对封建社会有明确界定,反对以西欧中世纪的“feudalism”套用于东方国家,并严厉批评机械类比者。
(四)君主专制发生在封建等级制衰亡的过渡期,并非封建主义的固有之义
有学者在论证泛化封建观时,常举西欧中世纪晚期专制君主制之例,以此说明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是封建主义的题中之义,进而佐证中国秦汉以下两千多年的专制王权是封建主义。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有疏误的。从概念的内涵规定性而言,政权由上而下层层封赐,造成政权分裂,这是“封建”的本义,中国、西欧、日本的某一历史时段实行此种政制,故称“封建”。这本是顺理成章、名实吻合的历史学表述。至于在“封建社会”的晚期,出现君主专制,分权走向集权,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这正是“封建”的变性以至衰亡,是“非封建”乃至“反封建”的历史走势,如中国春秋战国的郡县制及专制君主制,西欧中世纪末期的专制王权及统一民族国家,日本江户时期通过参觐交代实行中央掌控藩国,这都是与封建主义相背离的趋向,是一种过渡形态,而并非封建主义的本有内容。马克思就此发表过题旨鲜明的意见:
现代历史编纂学表明,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因此构成君主专制的因素决不能是它的产物;……
君主专制产生于封建等级垮台以后,它积极参加过破坏封建等级的活动。①
马克思用明白无误的语言指出,君主专制与封建等级制是相背反的两回事。就西欧而言,君主专制是封建等级制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化的过渡阶段。因此,把君主专制纳入封建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直接违背马克思本意的。
(五)用马克思逻辑判断周秦以下中国社会形态:绝非“封建社会”
马克思很少接触中国史材料,但他也从间接史料获悉,中国农民大部拥有一块极有限的从皇帝那里得来的完全私有的土地;每年须缴纳一定的不甚繁重的税金;这些有利情况,再加上他们特别刻苦耐劳,就能充分供应他们衣食方面的简单需要。这里,马克思把握住了中国的非封建性特色———农民部分地拥有土地私有权。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安德森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将马克思的封建观概括如下:
封建主义主要是指,由一个贵族组成的社会阶级对农民依法实行的农奴制和军事保护;这个贵族阶级享有个人权威和财产,垄断着法律和私人司法权;其政治架构是主权分裂和纳贡制度;有一种赞美田园生活的贵族意识形态。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