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对印度佛教术语的吸纳(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安土桃山时代的万山文学,诸禅僧的作品更充溢汉译佛词,如释中律的《呈湛然静者并谢画》:
披图—怅然,风物旧林泉。佛寺云端出,仙家岚际连。
青山晴散霭,白石净无烟。千古诗中画,辋川休独专。
这首五言诗称赞禅僧惠鉴(号湛然静者)的画作,可与唐朝“诗佛”王维(陕西辋川人)媲美,同样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境界。全诗禅词盎然。禅僧虎关师炼(1278-1346)所著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高僧传《元亨释书》,分体智、慧解、净禅、感进、忍行、明戒、檀兴、方应、力游、愿杂十科,这十题全为汉译佛词。
日本中古武将诗作,也时现汉译佛词,如室町时代武士细川顿之的《海南行》曰:
人生五十愧无功,花木春过夏已中。
室苍蝇扫难去,起寻禅榻卧清风。
在盛行西化的明治、大正时期,日本的汉文学中仍多用汉译佛词,如小野湖山作于明治十一年(1879)的《华严瀑布歌》,由对日光晃山瀑布壮美,引申出“佛有诸宗,华严居第一”的赞颂,汉译佛词构成全诗的中坚概念。日本僧人的佛学著作,当然更以汉译佛词为核心词汇,试看日本天台宗大师原信(942-1017)《往生要集》一段文字:
夫往生净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之,道俗贵贱谁不归者。但是密教法,其文非一,事理因业,其行惟多,利智精进之人末为难,如予顽鲁之者岂敢矣。是故依念佛一门,聊集经论要人,披之修之,易觉易行。
“净土极乐”“浊世末代”“利智精进”等皆为汉字意译佛教短语,文中应用自如。
汉译佛词在中日之间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互动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译介西洋学术时,用汉译佛词翻译西洋术语是方法之一,而这些词语又作西洋译词逆输入中国,如唯心、相对、绝对、知识、实体之类。
汉译佛典在中日间双向传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又名《慧琳音义》)在两国间的互动。该书录玄应、慧苑各家音义,编纂成书,博引古代韵书、字书、佛典,共解释1300部、5700卷佛经的音义,是一部大型佛教辞典,五代时失传于中国。高丽从契丹获此书,又传入日本,珍藏于西京建仁寺、东都缘山寺。江户时期日僧狮子谷澄上人、狮子谷宝洲等将其校勘付梓,时当清干隆二年(1737)。清宣统元年(1909),中国佛学家丁福保奉两江总督端方及盛宣怀之命,赴日本调查医学及养育院事宜,在东京旧书肆寻得中国逸书《慧琳音义》及其续编,购得并回国刊印。11
注释
1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13。
2孔子《论语·先进》[M]。中华书局。
3《高僧传》卷九[M]。
4《静安文集·论近年之学术界》[M]。
5《佛学大辞典序四》[M]。
6《奉和法筵应诏》。
7《翻译文学与佛典》。《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九。
8《佛典之翻译》《饮冰室合集》《专集》六十。
9比尾根安定《日本宗教全史》卷2,191。
10户田浩晓著《日本汉文学通史》。武藏野书院刊。昭和三十二年三月。
11见丁福保《一切经音义汇编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