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自由:近代汉字术语考释(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江海学刊 作者:冯天瑜 查看:
社会与社会学
“社会”原为中国古典词。“社”指未开化会中各人群集团祭土地神的处所。《礼记·郊特牲篇》:“社,祭土,主阴气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周礼·春官篇》论及小宗伯这一职官的职掌时说:“社之日,莅来岁之稼。”谓祭土神,以求来年庄稼丰收。可见,祭土神是农耕文明的一种风尚。“社”又由祭土神的处所引申为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先秦即有二十五家为一社之说,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请致千社。”杜预注:“二十五家为社。”《管子·乘马》更规定“社”的空间范围:“方六里,名之曰社。”秦汉时的基层单位不称社,至隋、唐、宋,二十五家一社的制度复活。元代变为五十家一社,明代沿用。“会”则指人群的聚集、会合。文献中“社会”作为一个整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补·德行上》说:“王叔治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修社会,叔治感念亡母,哀甚初丧,邻里为之罢社。”这里的“社会”,指祭土神的聚会。《东京梦华录》有类似用法:“八月秋舍,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梦粱录》亦称;“安排社会,结缚台阁,迎列于道。”以后,社会又引申为民间结,以制订规范,实行教化。如宋代理学家程颐在思录·治法》中说:“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总之,在中国传统语汇系统,“社会”的含义从祭神的聚会推演为民间结,并包含基层社区的内蕴。这种用法一直沿袭到前期。
在汉字文化圈内,以“社会”对译欧洲“结社体”义的名词(如荷兰文kloofters),始于日本江户时代兰学家青地林宗的译作《舆地志略》(1826年写本),其义与中国古典“社会”近似。日本进治时代,洋学家则以“社会”对译英语society。此一英语词是由拉丁语socius和希腊语结合而成socius是形容词,其名词形societas有伙伴、共同联合、同盟之义,经法语演为英语society,成为16世纪以降被广泛使用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母体义的“社会”,指人与人之间持续的相互行动累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体系。广义的“社会”,指由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创造出来的事物的总和,与人的外在物的自然相对应。在西方语汇这一意最先使用“社会”一词的,是日本明治间的作家地源一郎(又名樱痴),他在1875年1月执笔的《东京日日新闻》的社说里,有“受完全教育的高社会”等语,其“社会”已接近现代的社会义年,西村茂树在《文明开化解》中则交替使用间”和“社会”,表述今之社会义。这种“社会”间”、“世间”并用的现象,在日本持续了一段时间。
现代义的“社会学”(sociology)的译定,在日本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庆应三年(1867)福泽谕吉在《西洋事情》外编中译为“交际学”、“人间交明治六年(1873)西周在《生性发蕴》中译为“学”。明治十一年(1878)冢本周造在译著《论学》中译为“交际学”。明治十二年(1879)文部大辅田中不二磨的报告中首次出现“社会学”同年,横山讠刃译述《英国救贫论》亦译作“社会学”。明治十三年(1880),尺振八翻译《斯氏教论》时,亦将sociology译作“社会学”。同年,井上哲次郎译述《世态开进论》则译作“世态学”出版的井上哲次郎等编的《哲学字汇》也将其“世态学”。此外还有译作“交际学”的。明社近里近代团入明。、。狭积义上福上同“仲仲。学”。间理名。育次年译作十五年(1882)乘竹孝太郎翻译的《社会学之原理行,“社会学”这一学科名词得以明确,但社会学世态学、交际学等译词还在并行使用。明治年,东京大学文学部的学科课程废去“世态学,确认“社会学”。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义的“社会”与“社会学”已在日本普遍使用。
在近代中国,“社会”获得今义是与“社会这一学科名称的译定联系在一起的。较早介方社会学的,是康有为1891年在广州的万木草以“群学”名目开讲社会学。而此情形并未氏论著,仅记于其门弟梁启超的《康南海传》,该传记称,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开设“群学”及“政治理”、“中国政治沿革得失”等课程,将其并列为“世之学”。康、梁的“群学”之谓,沿用荀子的论《荀子》的《王制》、《富国》等篇在议及人与差别时,指出人“能群”,即可以组成社会群体。代中叶(18世纪下半叶)以降,荀学复兴(以汪容甫《荀子通论》、《荀卿子年表》刊行为标志),群的概念为人乐道,其内涵又与今之社会接近,故清末启蒙思想家引入西方社会学时,将sociology意译为“群学”。康、梁如此,严复亦如此。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介绍英国社会学斯宾塞的学说,将其与荀学模拟。文称:“斯宾塞尔者,亦英产也,与达尔文同时,其书于达氏《物起源》为早出,则宗天演之术,以大阐人伦治化事,号其学曰‘群学’,犹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以其能群也,故曰群学。”严复1903年把斯宾塞社会学著作(今译名《社会学研究》)译出,定名《群学肄言》。中国最早使用“社会学”的,是谭嗣同1896年所著《仁学》。1902年8月,章太炎将日人岸本能武太著《社会学》译成中文,以两册出版“社会学”名目逐渐通用。严复1904年翻译英国人甄克斯的社会学著作时,已不用“群学”,而书名定为《社会通诠》。可见,19世纪末,群学、社会并用,20世纪初逐渐定名为“社会学”。社会会学的今义自此遂得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