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自由:近代汉字术语考释(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江海学刊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术语,指各门学科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在各该学科中严格规定的意义。术语基本都是名词,所含概念与某学科或其专门领域的整个概念系

  自 由

  “自由”原为中国古典词,有不受限制、自作张之义。《后汉书·阎皇后纪》:“吾兄弟权要,威福自由。”《后汉书·五行志》:“樊崇等立刘盆子为天子,然视之如小儿,百事自由,初不恤录也。”《玉台新咏·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三国志·吴书·朱桓传》:“节度不得自由。”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白居易《苦热诗》:“始惭当此日,得作自由身”等用例,“自由”的含意均大体如此。佛教经典,尤其是禅宗经典里,也常用“自由”一词,义谓不拘束、自任自恣,如《五灯会元》所谓“自由自在”。日本古典《大宝令》、《日本书纪》等出现的“自由”与中国古典义相同。总之,在汉字文化圈,“自由”的古典义有任意、随意、自恣、自专等内涵,与限制、制约、约束相对应,带有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意味。

  以“自由”对译西方相关概念,发生在江户后期的日本,其时葡萄牙人通过南洋群岛抵达日本,被日本人称之“南蛮”,其学被称之“南蛮学”,在所编南蛮学工具书《罗葡日辞书》中,liuremente被译作自由。在中国明末,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士艾儒略在天启三年(1623)作序的《西学凡》中介绍天主教教义时,称天主“自主自尊,至爱广博,至公森严,无物不照护”。其“自主自尊”已接近今义的自由。日本翻译南蛮学时出现的“自由”,及17世纪初来华传教士译述天主教教义时出现的“自主自尊”,是用汉字词译介西方“自由”义的早期尝试,但影响不大。日本幕末、明治间形成译介洋学的热潮,“自由”一词频频涌现,如文化七年(1810)刊行的《译键》将vrijheid译作自由,1855~1858年出版的《和兰字汇》也出现与荷兰语对应的自由这一译词。中国境内将英语freedom首先译作“自由”或“自主”的,是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编的《英华字典》的再版本(1847~1848)。而这一英语词的内涵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不受限制,该词具有积极、进步的含义。此后,日本于文久二年(1862)刊行的《英和对译袖珍辞书》受来自中国的《英华字典》影响,也将该英语词译作“自由”。此后,明治初出版的《改正增补和译英辞书》、《英和字典》等,同样将英语词freedom及liberty译作自由。在幕末至明治的各种日本论著中,“自由”也逐渐从古典的自恣、自专、放任义,发展成近代含义的“自由”。如福泽谕吉庆应二年(1866)所著《西洋事情》卷之一,“自由”与“自主任意”并用,这还是在古典义上使用“自由”一词。而中村正直明治四年(1871)将英国思想家穆勒的《自由论》译作《自由之理》,在译词上大量参考了《英华字典》,《英华字典》以“自主之理”译英语freedom,中村正直的译作也沿用“自主之理”,用“自由之理”是从近代政治理念角度使用“自由”一词,取其积极、进步义。箕作鳞祥于明治四至六年间刊行的《泰西劝善训蒙》卷下,更详述“士民自由权、所有权”,其中包括“身体自由权、本身自由权、意志自由权、出版自由权、言词自由权、对象自由权”等等,将近代西方自由理念铺陈开来。明治八年(1875),加藤弘之在《国体新论》中引述法国孟德斯鸠的“自由权”思想,在今义上广用自由一词。明治十七年(1884)再版的《哲学字汇》则从哲学意义上将freedom译作自由、自在,意谓对必然的认识。可见,在近代日本,“自由”逐渐从含有“放任、自恣、自专”义的生活用语,通过对译西洋概念,演为近代政治术语及哲学术语,又经过19世纪80年代的自由民权运动,使“自由”成为流行语,浸透国民的行动和思想言论。

  在近代中国,最先用“自由”对译freedom的,是满人志刚。他1870年率使团出访欧洲十一国,1872年出版日记《初使泰西记》,内有“现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等语,这是从近代西方义上使用“自由”一词。1884年,黄遵宪离日赴美后,作诗吟咏美国总统选举,有“一律平等视,人人得自由”之句。黄氏此前出使日本多年,而19世纪70及80年代的日本,西方译词“自由”已是流行语,黄氏的诗作显然是取用的日本汉字译词“自由”,与中国古典义有所不同。但黄遵宪1890年著《日本国志》,将“自由”释作“不为人所拘束之义也,为上者不能压抑之、束缚之也”。这又未能脱出中国古典的“自由”义。19、20世纪之交,一些具有启蒙思想倾向的书刊竞相从积极、进步义上使用“自由”一词,以对应专制主义。梁启超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于1899~1901年间撰写系列论文《自由书》,先后参考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之概略》和德富苏峰的《将来之日本》、《国民丛书》中的观点,阐述“团体之自由”与“个人之自由”的关系,又借助中村正直的译作《自由之理》,吸取穆勒《自由论》思想,形成反对“野蛮自由”,提倡“文明自由”的自由观。又如《浙江潮》连载翻译小说《自由魂》,高歌反对封建专制的自由精神。在清末民初,“勿自由,勿宁死”成为热血青年的口头禅。当时的启蒙思想阵营中,也有人对“自由”的固有词义抱有疑虑,如严复1903年的译作《群己权界论》在翻译英语freedom时,鉴于汉语“自由”的传统用法有“放任、自恣、自纵”等消极含义,又无法找到别的对应词,于是回避“自由”,用同音的“自繇”代之,以示与“放任、自恣、自纵”义相区别。严复的这一译法是要防范“自由”走向放任,可谓用心良苦,既表明他对西方自由主义真谛的准确把握,也显示出他对中国容易从专制主义极端走向放任主义任主义任主义极端的担心。但他所制作的“自繇”一词并未得到民可,因其笔划繁复,含义隐晦,又有生造之嫌,无法推广,故后来流行的仍然是“自由”一词。“自由”的古典用例上附着的“放任、自恣、自消极含义,其影响一直延及现代以至当代,毛泽东的名篇《反对自由主义》便是在中国传统意义用“自由”一词的,从而对“自由主义”大张挞十多年前的“反自由化”,也是在消极意义上使“自由”一词的。然而,作为积极、进步义的“自一词,无论是政治层面上的受法治制约的公由权,还是哲学层面上的对必然的认识,已日益深入人心,被大众所认可和普遍使用。

  作者简介:冯天瑜,1942年生,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