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大众化: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何一民,庄灵君 查看:
一、西风东渐与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
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许多因素有关糸,其中西风东渐对近代城市大众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在文化的载体、创造群体与消费群体、传播渠道、发展格局等方面。都折射出了西方文明的深深印记。
1 大众文化载体——中国早期现代化城市的出现
现代化城市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大众文化产生的重要前提。1840年后,列强入侵中国,西风东渐拉开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序幕,传统城市性质与功能的不断改变,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近代以前,农业时代的中国城市基本上属于封建王权对全国有效统治的行政中心和军事中心,城市功能以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为主,城市规模小,人口少,聚集力弱,城市文化形式简单。虽然在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内部也出现了大众文化的萌芽。但是因为受人口较少、基础薄弱、科技落后等原因。尚属一种低能级的自发行为。
鸦片战争之后,部份沿海城市开辟为通商口岸。开始由传统封建城市向早期现代化城市转型,中国城市体系也由此开始了质变的历程。城市数量上升,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为城市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国城市特性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文化功能逐步增强,城市开始成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带有浓烈商业气息的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城市文化功能的增强,为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保障;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城市的输入与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博弈与融合,为中国城市大众文化提供多元的文化要素。因此,早期现代城市的出现,是大众文化产生的重要前提,近代城市大众文化伴随着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
2 大众文化创造群体——新精英文化阶层的产生
西风东渐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阶层。推动了大众文化创造群体的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阶层,主要是集中在贵族、官商、士绅等狭小的范围内,思路狭窄,形式简单,公众参与性差。随着早期现代化城市的出现,城市格局的变革、城市文化功能的增强。促使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群体与阶层解体与转变。传统的文化创作群体已经无法适应新兴文化的发展要求。在上海等沿海开埠城市中。由于西方文化形态的大量涌入,“旧式地主、商人、官僚”等传统文化上层精英逐步向资本家过渡,外籍居民大量增加,并出现了大量的新兴阶层和群体,如买办、新式商人、工商业管理者、青年知识分子、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等现代职业者,他们之中产生了新兴的文化精英,并构成了多层面的文化创作群体。新式文化创作群体人数众多,具有新知识、新文化、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与普通市民大众有着先天的、直接的联系。他们的作品植根于城市之中,能反映普通市民的思想与生活状况。从而受到欢迎。
近代新兴的文化精英阶层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做了积极努力与探索,一方面努力发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摒弃传统中不利的因素;另一方面努力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中西交融的近代城市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