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大众化: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何一民,庄灵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大众文化是近代以来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历程,中国的大众文化

       3 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市民大众的产生

        中国城市的早期现代化,扩大了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凝聚力增强,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如上海刚刚开埠时只是人口仅为20多万的中等城市,到了建国前人口达500多万。城市人口的大量聚积,城市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近代市民大众群体。

        中国传统市民主要是由贵族、商人、文化人、手工业者、流浪汉、奴仆等组成,而近代大众市民则包括资本家阶层(包括绅商)、新知识分子阶层、城市中小资产者阶层、新型劳动者阶层等。体现着中国城市社会的现代性。中国近代市民群体的产生,需要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包括文化形式、文化创作、文化消费、文化培训等构建的文化网络。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消费性,没有消费就不会有大众文化的发展。近代大众市民的产生。尤其是对文化消费上的不断要求,为大众文化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支持。

        另外,西风东渐对近代市民的文化消费方式也起了较大影响。城市早期现代化启动之后,特别是租界的设立,使城市中出现“华洋杂处”的局面,租界的新型生活和文化娱乐方式给中国的市民提供了参照和对比的样板,与租界外的中国传统文化消费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消费方式。交通工具的丰富,电力技术的引进,照明系统的更换,使人们的活动范围与时间空前扩大,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要求人们探索和营造新式的大众消费方式。新式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的形成,为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群体基础和消费市场。保证了近代大众文化的发展。

        4  大众传媒——报纸及广播的繁荣

        近代城市大众文化自兴起开始,就同大众传媒密不可分。在大众传媒的帮助之下,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大众”的文化。报纸和广播经西方传入中国之后开始蓬勃发展,逐渐走向了本土化。

        1873年,中国人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中国第一张民办报纸《昭文新报》。戊戌以后,中国人自办报纸在数量上己超过了外资报纸,至1912年己达500余种。甚至一些外资报纸也渐渐转归中国人,如《申报》就于1912年转售给史量才,成为华人报纸。同时《游戏报》、《指南报》、《繁华报》等大量小报出现,反映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报纸之外,各类娱乐性杂志也大量涌现。1933年有中国“杂志年”之称。

        继广播传入中国后,中国人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广播事业。1929年。由苏祖圭、苏祖国创办的“亚美无限电公司”自制了50万发电机,并创办“亚美广播电台”。此后,上海无线电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国际电讯局1935年的登记统计。上海有各种广播电台54家,上海的广播事业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广播电台的发展又促进了上海歌唱和曲艺艺术的发展,使曲艺艺术走进了干家万户,实现了大众化,如姚(慕双)周(柏春)昆仲就是在电台里唱红上海滩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