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大众化: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何一民,庄灵君 查看:
5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电影工业的兴盛
电影,在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上意义非凡,它是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之一。电影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状况,从而影响了市民的思想、行为,乃至生活方式。所以。中国电影工业的产生和兴盛,对于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而言,影响重大。
1905年秋天。北京丰泰照相馆首开中国人自拍电影之先河,所拍电影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中的一些片段。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在上海联合导演拍摄电影《难夫难妻》。中国人最初拍摄的这些电影是一种中西杂糅型的文化品种:传统的中国戏曲表演形式加上简单的电影处理方法。所谓的电影剧本也仅是模仿戏剧写成的“幕表”。据当事人回忆,其“写法简单扼要,具体实用,共分四项:(一)幕数(即场数);(二)场景(内外景);(三)登场人数;(四)主要情节”。其鲜明特征是重戏而忽视电影拍摄技巧及制造工艺。到20世纪20年代后,这种现象有了较大改观。1921年,洋行买办陈寿芝、施彬元等人在上海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31年3月15日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了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明星蝴蝶饰演主角红牡丹,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7年由著名导演马徐维邦导演,当红明星胡萍、施超、王为一等主演,新华公司出品的恐怖故事片《夜》。这些电影在当时都是轰动一时。影响极大的影片。
此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批电影制作公司,上海是中国电影业的重要基地。1909年,中国第一个影视公司——亚细亚影视公司在上海创办:1919年。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上海成立,其代表作有《四杰村》和《国民外交游行大会》,其中《国民外交游行大会》是新闻短片,记录了上海工商学界市民五万人为反对日本拒绝废除与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密约和拒绝归还中国旅顺、天津。举行了国民对日外交游行示威的片断。1921年5月,刘兆明、黎锡勋、林汉生等华侨青年在纽约招股兴办了长城画片公司。在拍摄完《中国的服装》和《中国的国术》两片后,于1924年5月携电影器材回国,在上海继续拍片,被时人称为“长城派”,其代表作有《弃妇》、《一串珍珠》、《春闺梦里人》、《油君子》等片。1922年3月,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在上海创办了朗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了明星影戏学校,其代表作有《滑稽大王游华记》、《孤儿救祖记》、《玉梨魂》、《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一个小工人》、《姐妹花》、《爱情与黄金》。1923年5月。由黎海山、黎民伟在香港创办了民新影片公司,后于1926年迁往上海,拍有《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海角诗人》、《和口平之种》、《复活的玫瑰》等影片。1925年5月,大中华影片公司和百合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其代表作有《透明的上海》、《马介甫》、《风雨之夜》、《儿孙福》。1924年法国留学生汪熙昌创办了神州影片公司,以潜移默化为制片方针,仅注意影片内容,而且还十分重视艺术表现形式。被时人称为“神州派”。代表作有《不堪回首》、《难为了妹妹》。1925年成立的友联影片公司,拍出了具有历史见证的《五卅沪潮》。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1925年6月由邵醉翁创立的天一影片公司,以拍摄“古装片”为旨趣,拍有《梁祝痛史》、《珍珠塔》、《唐伯虎点秋香》等片。另外还有1926年创办的南国电影剧社.1929年创立的联华影业公司和1934年开张的新华影业公司等等。
中国电影工业的兴盛,使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有了更接近城市大众的文化传播方式和声影表现舞台,电影较之文学作品更容易贴近民众,即使是目不识丁者。也可从看电影中体会个中滋味。电影对近代中国城市居民影响之大,可以用“电影一代”来形容。近代中国城市居民正是伴随着电影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