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大众化: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作者:何一民,庄灵君 查看:
大众文化的产生,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大众文化可以视为是“大众社会”的必然产物,而大众社会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结果。由于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大众”的混杂性,使中国这一时期的大众文化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
1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媚俗性
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大众文化商业性、娱乐性、媚俗性的普遍特点。
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宫廷化、贵族化和政治化的特点。它具有鲜明的商业性和世俗性的特点。它不再是少数官员、贵族、士人以及绅商娱情养性的专利品,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大众消费领域。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在大中城市中出现了群众性的阅读需求、阅读行为,这就为大众文学生产、文学市场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通俗文化作品可以变成产品进入文学市场。转化为商业行为,消费行为。近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具备了商业性。如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的崛起。以沈从文先生为例。“在上海,沈从文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像机器一样以疯狂的速度生产着小说、诗歌、戏剧、随笔等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以每本书一百元的价格迅速地出卖给上海街头的小书店”。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张爱玲,她是完全以卖文为生的作家。她最初把稿子卖给上海租界内的英文杂志《二十一世纪》,以漫谈中国人的时装、京戏、中国人的宗教来满足租界外国人品味中国的需求。后来她又给上海的各种期刊写小说、散文、杂文。20多岁便红遍十里洋场,自称为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又如《申报》创刊时,就直言不讳其旨趣之一便是“营业牟利”。此外,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学杂志的商业性质也愈加明显。1933年,上海大概出版了215种杂志。按门类分,人文科学的约102种,文学艺术的40种,普通杂志38种。自然科学杂志3种。
近代城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消遣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如“鸳鸯蝴蝶派”创办的刊物《礼拜六》则带有很强的娱乐性。《礼拜六》的《出版警言>中有一段话说:“……读小说则以小银元一枚。换得新奇小说数十篇。游倦归斋,挑灯展卷,或与良友抵掌评论,或伴爱妻并肩互读,意兴稍阑,则以其余留于明日读之。晴曦照窗,花香入坐,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
该刊物还称,读者只要手持一册《礼拜六》,便可以抵得上“买笑”、“觅醉”、“顾曲”,达到“万虑皆忘”的境界。而《消闲钟》的旨趣则在于“仗我片言,集来尺幅,博人一噱,化去千愁”。由此可见,《礼拜六》这类刊物。纯粹是为了消闲而创办的。把文学视为饭后工余的消遣工具,为趣味而趣味。为娱乐而娱乐。
此外,还有些言情小说特意写妓女生活,以满足市民大众对此的好奇心。如《海上繁花梦》。尽管被时人讥讽为“嫖界指南”。但仍然风行一时。正如胡适所言:《海上繁花梦》与《九尾龟》所以能风行一时。正因为他们都只刚刚够得上‘嫖界指南’的资格,而没有文学价值,都没有深沉的见解与深刻的描写,这些书都只是供一般读者消遣的书,读时无所用心,读过毫无余味。”
媚俗性也是近代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征。通俗向前跨进一步就可能引来媚俗。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产品有相当部分是对世人低级趣味的某种迎合,如非文学性的庸俗色情挑逗成分、僵死的套语和旧小说糟粕的死灰复燃。媚俗,破坏了文学的创意,但是,恰恰是这份媚俗却深深地吸引着广大民众,为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大众”基础。
海派作家之所以能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不可轻视的重要一席。也正是由于他们作品具有一定的媚俗性,能够充分迎合大众对俗文化的需要。因而受到市场的欢迎。正如张爱玲所说“将自己归入读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此外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与一般大众文化作者不同的是张爱玲在追随读者的同时。往往利用日常材料不知不觉地揉进理想、知识、理性。增加小说的文化厚度、历史厚度,在大众文体内部使其容纳古老的和现代的双重记忆,并把这两种记忆打通、激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迎合读者的好奇心而创作的黑幕小说,红及一时。这类小说注重对秘密史、风流史、艳史、趣史之类的揭发,并且以自然主义写法对其无限夸大和渲染。同时。国人创作的以下层民众和中国社会为背景的中国侦探小说也一时成为时尚。民国以后,武侠小说又风行了起来,几乎占了小说出版数量的大部分,这类书情景离奇,打着彰显侠义、惩治顽恶的招牌,投合人心,取宠读者,完全具备了大众文化媚俗性的特征。
从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普遍特点来看,虽然发展不成熟。精华与糟粕共存,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文化现象,毕竟代表着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保守走向开放的新趋势。
文化产品一旦变成一种商品进入社会流通领域,就改变了以往的高深莫测,使任何人用较少的钱就可以接近它、获取它,使大众文化进入城市普通民众家庭有了可能,这对社会文化知识的普及、市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消遣性特点。虽然导致其中一些大众文化产品没有深度。仅仅停留在消遣、娱乐的表层,但在当时却亦起到了丰富市民生活的作用。至于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媚俗性特点,却与时代特征紧紧相连,那一时期,由于大多数平民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那一时期大众文化尤为媚俗。市民文化层次较低和欣赏水平的多样性,必然使大众文化存在媚俗的一面。同时,时局动荡、社会不稳定,致使一批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为生计所迫,不得己降低所制作的大众文化产品的水平。以媚俗的姿态和内容来满足民众的需要,赢得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