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大众化: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作者:何一民,庄灵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大众文化是近代以来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历程,中国的大众文化

        三、结语

        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己初步具备了现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在当时看来,虽然城市大众文化仅仅局限于中国少数几个沿海开埠城市之中发展兴盛,但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当时以及以后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起到了异常重要的启迪作用。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大众文化作为此时城市文化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时有着非凡的意义。它繁荣了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开拓了市民的眼界,改变了市民的思想观念,促使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来,走出了自我封闭的深深庭院,走进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视为是与世界“接轨”。它使社会各个阶层开始相互了解。开始了较为广泛的相互接触。大众文化在那一时期宛如一股涓涓细流沁入广大民众的心田,留下一丝新鲜和改变。

        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促使近代城市文化风格多样、雅俗共存。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以上海为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成为中国城市的“文化首府”,出现了一批小说作家、电影剧作家、表演艺术家,一批如《子夜》、《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传世之作纷纷问世。这些作品摒弃了肤浅的商业意识而开始追求永恒的思想艺术价值,着力于揭示现代城市生活的内在矛盾。茅盾的作品描绘了处于迷茫、痛苦的“黎明前漫漫长夜”之中的城市社会的种种具象,在《子夜》“这部长达500余面的长篇小说里。茅盾为上海城市资产阶级建造起了一座宏伟的大厦,对它的多种成分——银行家、地主、证券经纪人、学者、社会名流——作了剖析,并且详细地描绘了它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过程”。虽然并非所有的文化人都像茅盾那样对近代城市有着如此透彻的理解和独到清醒的文化现代意识,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近代城市都像上海一样可以跨越低迷肤浅的市民文化层次而跃上较高的文化台阶,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发育是不健全的,但上海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一种基本走向。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近代城市市民素质相对不高,文化趣味俗俚的先天性缺陷等因素,致使近代中国大众文化在兴起之初发展不够成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后人反思。

        其一。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性质。致使近代中国的大众文不可避免地带有病态感。例如,在多国租界并存。帝国主义势力强大的上海,虽然国难当头,十里洋场却呈现出一派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景象。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发展、繁荣起来的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相吻合的。大多大众文化产品都只图现世的安稳与当时的快乐,多半都模糊了民族危机、民族革命这样一个时代主题。就“鸳鸯蝴蝶派”的文人来说,他们明明知道“当今世界,不快乐极了,简直没有一个快乐的人”,但他们还是要做出“一份快活的杂志来”,去追求所谓的“皆大快活,秒秒快活,分分快活,刻刻快活,时时快活。日日快活,月月快活,年年快活,永远快活”。这种消极、颓废,只图眼前愉快,得过且过的心理,促使这一时期中国的大众文化停留在浮华的表面,没有深度,迷惑和麻痹了时人。

        其二,受商业利润的驱使,一些大众文化产品一味地迎合大众,追求利润。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文学和审美价值。即使一些格调较高的大众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很肤浅,有些作品或语言干瘪、或充满着无聊和色情描写。“鸳鸯蝴蝶派”就曾被骂做“文丐”、“文娼”、“眼睛盯着钱袋子”。由于媚俗,破坏文学的创意,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个性如何在张资平后期小说制作中减弱与消失。叶灵风“降格”为报刊写连载性通俗小说是好事,但他笔下流出的大众小说。无论是语言还是叙述。都缺乏他纯文学作品的那种光彩。他一通俗化便不免平庸化,付出了降低艺术独创水准的代价。    造成近代中国大众文化以上弊病的根源主要在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性质。以及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观念的陈旧。当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市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之后,大众文化必然由俗俚向高雅方向进化。同时,城市市民阶层的多层次以及上层社会的文化需求,也要求大众文化风格多样,雅俗共存。并且,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真正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大众文化随之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里程,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革命的大众文化的时代。

        近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融入了西洋文化。是将此三者放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大熔炉中加以熔炼,方才诞生的。可以说,近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经过了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得以产生和进一步发展。虽然近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并且,在当时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极不均衡的情况下,大众文的产生和发展只能是局限于少数几个沿海开埠城市中,还不能普及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同时,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社会使它不可避免的带有病态感。但是它的诞生和发展毕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的产生。并从某一层面折射出中国社会当时的变迁和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当时的状况和问题。自晚清以降,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少数几个沿海开埠城市中,上至晚清仕宦、社会名流,中间有新兴的中产阶级、商人、民族资本家。下至普通民众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大众文化中来,使中国近代以来的大众文化出现了鱼龙混杂、雅俗共赏的蓬勃发展局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