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费逵与中国现代出版业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编辑之友》 作者:吴迪 查看:
在近现代中国出版史上,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不分伯仲,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少年来,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夏瑞芳、张元济等已较为熟知,而对中华书局的主要创始人陆费逵却知之甚少。其实,陆费逵一生服务于我国书业38年,任中华书局总经理30年,并长期担任上海书业同业公会主席一职。他的一生对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变革,都起到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陆费逵,复姓陆费,名逵,字伯鸿,号少沧。祖籍浙江桐乡县。1886年9月16日生于陕西汉中府。其父陆费芷沧曾在直隶、山东、河南、汉中等地做过幕僚,其母是李鸿章的侄女,颇识诗书。陆费逵幼时只受过5年母教、1年父教、1年师教,而后全靠自己自学成材,因此曾被誉为“中国的爱迪生”。
陆费逵早年阅历非常丰富。17岁,他在南昌与同学创办了正蒙学堂;19岁,他在武昌与友人合办昌明书店,被推为经理兼编辑员,半年后,他又自创新学界书店,任经理。1905年秋,陆费逵辞去新学界书店经理一职,与张汉杰、冯特民共同接办汉口吴趼人创办的《楚报》,任主笔。当时,他写了不少触及当局的社论和评论,很受读者欢迎。同年底,《楚报》因著文反对粤汉铁路借款密约,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查封。陆费逵被迫逃往上海,在那里任昌明公司支店经理兼编辑,并参与发起组织上海书业商会的工作,被选为评议员,兼任《图书月报》主编。1906 年冬,陆费逵到上海文明书局任职员,兼文明小学校长和书业商会学徒补习所教务长。他曾与俞覆、丁福宝等编辑《初小国文读本》、《初小修身读本》、《初小算术读本》等教科书,虽因文明书局资本不足,仅出三四册,不齐,但其编排体例和内容却让人耳目一新。
陆费逵在文明书局期间,常和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一起出席上海书业商会的会议。高梦旦发觉陆费逵不但通晓印刷发行事宜,而且对于编辑工作也有相当的实际经验,认为他是出版界的全才,便与张元济商量,于1908年秋,以重金将其拉入商务印书馆任职。刚开始,陆费逵任编辑员,第二年就改任出版部部长兼《教育杂志》主编。
一、壮志雄心,创中华书局
1911年秋,武昌起义胜利。陆费逵感到革命必定能成功,教科书应有大改革,是另创书局的有利时机。而当时,商务印书馆对教科书改革持观望态度。于是,陆费逵不顾商务以月薪400元挽留,力辞商务原职,与商务同人戴克敦、沈知方、陈协恭等筹集资金25000元,于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中华书局,由陆费逵任局长、沈知方任副局长、汪梅秋任编辑长、陈寅掌管事务。
中华书局成立不久,就发表由陆费逵起草的《中华书局宣言书》,说明其宗旨;“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到也。”接着便出版了内容适合当时政体的《中华教科书》——包括小学教科书44种,中学、师范教科书27种。这套书不仅先声夺人,而且质量很高,为中华书局教科书以后与商务印书馆平分秋色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华书局今后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待半年之后,商务印书馆《共和教科书》出版,中华书局早已站稳了脚跟,并以陆费逵提出的“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作号召,与商务印书馆展开了长期的竞争。
中华书局创立以后,陆费逵便全力以赴、专心经营。在他的主持之下,中华书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资本由创办时的25000元,5年时间一下猛增到了160万元, 并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设立中华书局分局40多处,一跃成为当时国内第二大民办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