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7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作者:会议学术组 查看:
武汉人学吴剑杰再次讨论张之洞与革新党的关系,指出张之洞的所作所为无疑为武昌起义的发生准备了某种精神上物质上的客观条件,但他对一切危害清朝统治和社会稳定的社会势力,包括革命党和急进的维新党,都采取软硬兼施,即镇压与劝导交相为用的办法,立场极其坚定,态度鲜明。华中师范人学历史文化学院李英铨对辛亥革命中幕僚精英群体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有所阐述,指出该群体不仅是武昌首义后北京政治的主角,也直接推动了其和体制的建立。武汉人学萧致治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北革命党人的功绩再次给予高度评价。
还有学者挖掘和利用了一些过去较少注意和利用的新材料,丰富了相关研究。日本千叶商科人学赵军利月日本外务省档案中保存的日本军人青柳胜敏写的意见书,结合其他相关史料,探讨了日本军人在辛亥革命时期从事满蒙独立运动的动机与相关活动,从新的侧面探讨了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南开人学历史学院彭剑利用革命派在南洋创立的《中兴日报》和保皇派创立的《南洋总汇新报》的资料,重新梳理刘士骥案与保皇会内乱,指出保皇党在1901年前后的内乱惊人,此乱也是保皇党无所作为的原因之一:同时强调华侨在政治属性上,也会为自己的利益而聚集到清廷的龙旗之下。华中师范人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胡永弘利用较少引用的日文资料对辛亥革命前后的善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三、关于孙中山思想与辛亥时期文化的研究
作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重要的推动者和领导人,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与思想探索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不少理论与构想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建设性与指导意义,不少学者对于孙中山的思想、理论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
华中师范人学历史文化学院刘伟对民围建立后孙中山在议会问题上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梳理,揭示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作者通过分析孙中山早期、武昌起义后及20世纪20年代三个不同时期对于议会制度的不同主张,肯定孙中山追求民主政治的革命精神,同时指出孙中山晚年以政党和党的领袖来代表人民实现民主的主观愿望与其实践相矛盾的事实,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困境。湖北考试院胡向东通过对孙中山考试思想的总结归纳,探讨其对民国考试制度的转型和重构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南财经政法人学赵炎才强调孙中山对于弘扬民族精神的贡献,认为其思想主干表现为彰显民族整体精神、丰富民族理想精神、重铸民族人文精神、弘扬民族实践精神等四个方面。海军工程人学熊志勇在叙述孙中山多次赴台、同盟会台湾分会成立及辛亥革命后岛内反日据台的史实基础上,全面解读孙中山民族国家理念的台湾情结,这有助于遏制台独、捍卫主权。
民族自决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黄长义厘清孙中山民族自决思想的内涵和渊源,进而探讨了其现代价值。他特别指出,孙中山的民族自决思想始则受到威尔逊的影响,终则接受了列宁将世界民族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思想,其民族自决原则在国内则表现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
“新民”是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中国近代精英普遍关心的问题。严昌洪、黎霞全面论述了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认为,孙中山提高困民素质的思想上承严复、梁启超,下启鲁迅及蔡元培、晏阳初等一批教育家,其结合政治需要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特点,则反映出孙中山作为政治伟人的价值取向。“义利”问题是中国伦理学史上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探析孙中山思想的一个视角。湖北人学陈钧在《孙中山的经济伦理思想》一文中指出,在处理经济关系的道德准则方面,孙中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以利国、利民为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标准,富国、富民始终是孙中山的经济决策的道德坐标。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有许多富有新意的文章发表。《天演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苏中立论述了《天演论》对辛亥时期哲学、民族、政治思想所独具的多元趋向的指示作用,强调其促进了天演、进化、人同、互助、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萌生与发展,指出其中反复阐述的“变”的思想则演绎出革新的社会主张。何卓恩以殷海光从三民主义到自由主义的演变为例,探讨了三民主义的张力及其限度,指出殷海光同三民主义的合离,与三民主义的内涵的歧意、多元不无干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日高潮。留日群体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与学术交流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研的课题。日本弘文学院是针对留日学生开办的语言培圳学校,鲁迅等人都在此学习过。日本创价人学文学部高桥强在《(人生地理学)与清末留日学生》一文中,以中国教科书《江苏师范讲义·地理》为中心,考察其与日本弘文学院的教师牧口常三郎的著作《人生地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