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7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作者:会议学术组 查看:
有关民众心态、价值抉择的论题在此次研讨会中也有所体现。华中师范人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付海晏,依据《苏州商会档案丛编》中的有关苏城三邑等地商人抗酱缸捐的连续记载,厘顺1906年到1908年苏属酱业商人抗酱缸捐的复杂过程,探讨晚清商人心理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在此次抗捐过程中的现实表达。
《恽毓鼎澄斋日记》自2004年出版后,日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恽毓鼎是晚清光绪与宣统皇帝的侍臣,堪称晚清、民初政局变迁的参与者、见证人,其日记保留了1882-1917年间的历史记忆,为辛亥革命史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华中师范人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田彤以该日记为主要线索,探讨以恽毓鼎为代表的保皇派的文化与政治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实质,同时避免对历史人物进行非此即彼的简单评判,强调人物思想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并注重从历史的必然性与或然性的相互关系中解析其之所以保守的诸种成因。
四、关于首义文化资源的讨论是一大特色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围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城市文化既是由建筑构成附“硬”文化,更是一个体现与型塑市民内在气缔的“软”文化。如何以首义文化打造城市名牌,优化市民文化,是此次讨论会的一人特色。与会代表提交15篇论文,就首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首义精神、首义文化等问题各抒己见,争鸣切磋。
辛亥革命博物馆王兴科代表湖北省社科联课题组做了题为《辛亥首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大会发言,在开发利用首义文化资源的意义、首义文化资源概况、首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觋状及存在的问题、首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等4个方面,提出了颇有见识且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湖北、武汉科学开发利用辛亥首义历史文化资源提供参考。
首义文化、首义精神等词在传媒上盛极一时,但到底何谓首义文化、首义精神?各方则人都语焉不详或各有己见。因此,有必要厘清基本的概念,这是弘扬首义精神、开发利用首义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章开沅先生率先将首义精神归纳为“敢为天下先”。江汉人学胡鹏综合时论,对此给予进一步的论述,认为首创精神应该是包括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与崇高的爱围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王兴科在《首义文化及相关概念界说》一文中,指出“首义文化”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具有与众不同的人文特质,即它的政治诉求与构建以及为达此目的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中南政经政法人学毛磊认为,“首义”概念太宽泛,可称作“辛亥文化”或“辛亥首义文化”,这样才有独特性。华中师范人学中困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则指出,“首义文化”是“武昌首义文化”的简称,是相对于“红色文化”而言的,不是从文化学角度给的定义,而是为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武汉形象、扩人武汉知名度而言,不必在概念上过于字斟甸酌:“辛亥”也不独一,“辛亥文化”也不具独一性:同时也指出“首义文化”的研究尚待深入,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
开发利用首义文化资源,必须对现存的首义文化资源有清楚的通盘了解。辛亥革命博物馆何广在《首义文化资源述略》一文中,对首义历史、首义历史遗址、首义历史文物、纪念设施、纪念组织及相关纪念活动、相关文艺作品等首义文化资源进行盘点,详细展示了首义文化资源的内涵,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博物馆梁华平、严威的《辛亥武昌首义遗迹、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研究》一文,对首义遗迹、遗址群的申遗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文章列举了首义遗迹、遗址群申遗理由,认为辛亥武昌首义遗迹、遗址群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要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可行的,同时指出了辛亥武昌首义遗迹、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利条件。
武汉市社科院张笃勤、董实忠的《辛亥首义历史资源:汉台两地联系的文化纽带》,从文化交流与招商引资两个方面介绍了辛亥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在对台交流中的作用与取得的成就,较详细地阐述了首义历史资源在加强武汉和台湾问的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政协武汉市武昌区委员会的《擦亮首义品牌·促进武昌发展一一武昌区历届辛亥首义文他经贸旅游节经验总结》,对武昌区将首义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进行招商引资的做法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为进一步办好辛亥首义文化经贸旅游节、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五、小结
此次研讨会是对辛亥革命史研究成果的又一次检验。我们在看到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时,更应该认识到其中滞碍学术发展的问题:第一,历史发展决不可能是线性的因果关系,也不可能是简单的历史决定论。此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中,仍然有以简单认识论、方法论“玩”史学者。第二,研究视域老化,综合性研究不少,新的关注点不多。
如何提升学术水准,是我们学界其同关心的议题。章开沅先生在此次研讨会闭幕式的讲话中已经在原则上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第一,走进历史原生态。他针对浮躁学风,要求学者追根溯源,在搜求原始史料上下功夫,严诫转引二手甚至三手资料,并由此培养学人的历史感悟与体验。第二,不要迷信、照搬范式或模式。他不赞成以西方范式寻找中围史料,反对在西方模式中充塞中国资料:相反,提倡注重史学研究中的归纳与理论分析。第三,史学的参与。他在高度肯定开发首义精神、首义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强调要学习南京与南通,将史学研究同城市发展紧密相朕,将辛亥革命史研究同当今的武汉、湖北以至全国的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学者们的不懈追求,辛亥革命史研究终将步出低谷,走向下一个学术高峰。
(会议学术组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田彤、黎霞和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段君峰、陈弘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