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1 00:00 来源:《历史教学》2009 年第18 期 作者:朱英 李里 查看:
二、课堂讨论的具体实施方式及改进过程
2009年3月15日、5月8日与6月19日我们进行了三次课堂讨论。之所以只进行三次讨论,是在充分征求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之后确定的。因讨论之前必须进行较多的准备工作,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同学们由于选课较多,时间很紧张,如进行太多的讨论,准备不充分,势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讨论由助教主持,每个同学通过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由课程主讲老师进行总结评论。同学可以就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疑问,以及自己对书中某些具体观点的看法进行发言,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与主持人记录发言同学姓名与主要观点,以便于课后进一步评估。
1.《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讨论情况
2009年3月15日,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了题为“《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的第一次课堂讨论。《天朝的崩溃》是著名历史学者茅海建先生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研究著作。传统教科书一般认为鸦片战争中英两国因为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有先进落后区别,所以落后的清政府一定会输掉鸦片战争。而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是以积极抗英的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正面人物的典型,以主张求和的琦善作为民族罪人、负面人物的典型。茅海建先生通过多年研究,从军事技术与作战组织等具体的环节入手,突出了清王朝战败的具体军事原因。而对林则徐与琦善的评价不以是否主战主和来划分,而以是否能推进中国现代化来划分。茅海建先生关于清王朝战败的必然性的阐述与教科书相类似,但没有从宏大的社会制度方面加以解释,而是从更具体的军事角度来考察,这使得相关问题具有可争议性。而对人物的评价则从现代化角度出发,也与教科书一向强调的以民族主义为标准有所不同。这样,该书与教科书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比。
我们首先介绍了该书与作者,增加对该书写作背景的了解。随后讨论展开。由于每次讨论之前,都在网络论坛上为学生提供相关书评文章以及其他著述,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检索相关文章,所以学生们都能进行课前准备。从第一次讨论的具体情况看,课前准备效果比较明显,在90分钟(两个课时)的讨论中,同学们很快就鸦片战争战败原因、三元里抗英事件、林则徐、琦善与道光皇帝的历史评价等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原本我们担心一直以教科书作为学习蓝本的同学们,对教科书外的知识不易接受,而且会出现因怯场而不敢发言的情况,但事实说明这方面的顾虑是多余的。实际上,同学们对史学前沿知识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主动性也较强,能够积极发言,并没有出现冷场。这一方面与学生基本是历史专业,有基本的知识基础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
不过,在第一次讨论中学生的发言还是比较零散,难以提升问题。所以我们在几个学生发言后及时概括提炼出这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主要观点,帮助其他同学进行思考争辩。如开始讨论时有同学从鸦片战争中清军的机动性、作战观念以及决策层的视野等方面加以说明,认为中国不会获胜。还有一名同学用绘图方法具体阐述了清军在广州城的布防充满风水迷信特点,战术十分落后。这时教师进行了概括,把这些同学的观点提炼出来,即“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是否必然失败”。结果很多同学马上发言表示并不一定如此,并从民心士气以及英军的弊端来分析,认为清军仍有取胜的可能。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在冷热兵器交接的19世纪,军事技术的差距还并不明显,而中国在兵力上仍占优势,所以中国并不一定会战败。有的同学还以抗日战争为例,强调技术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要素。显而易见,经过一番引导之后,很快就使讨论得以更加深入和集中。
在如何评价林则徐、琦善等历史人物的问题上,同学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对林则徐与琦善的评价不能“脸谱化”,应该从当事人所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出发,采取“同情之理解”,故而比较赞同茅海建先生新的评价标准。这又说明学生能够辩证深入地评价历史人物,而没有受限于以往的“脸谱化”评价。
通过第一次讨论,我们发现同学们不仅对茅海建教授的这部著作发表了读后感并进行了评论,而且对有关鸦片战争的一些具体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有的从宏观上进行了讨论,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析。可以说在能力上,现在的学生是具备进行研讨型教学的基础与能力的。但同时也值得注意,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中,主要是注重论点而忽视论证,这也说明学生欠缺一定的积累。另外,因第一次讨论发言我们担心学生不敢发言,故而没有设置发言时间限制,导致部分同学因别人占用时间太多而未来得及发言。也有个别同学的发言不够简明扼要,占用了较多时间。课后学生主动向我们说明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建议我们在讨论中设置时间限制。因此我们考虑在以后的讨论中,对时间以及学生发言的概括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2.《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讨论情况2009年5月8日,学生们对朱英教授的著作《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进行了讨论。以往教科书对清末新政不太重视,强调这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骗局”,并不是真的要改革,这就注定新政必然是以失败告终。《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一书,对史学界比较忽视的清末新政进行了研究,对“清末新政是骗局”的片面结论进行了反驳,在某些方面肯定了新政的进步意义,并指出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该著认为清政府在历经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之后,确实开始实施新政,并认真在财政金融、农业、贸易、矿物、铁路等方面计划推行。然而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很大,由于各种关系难以处理妥善,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新政归于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