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5)

辛亥革命网 2011-05-01 00:00 来源:《历史教学》2009 年第18 期 作者:朱英 李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高校本科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需要探讨和完善的环节。尤其是在研讨式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讨论,更是缺乏具体可借鉴的模式。本文主要

  与课堂讨论发言相比较,论坛的文字留言时间比较充分,学生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在第二次讨论清末新政问题以后,我们在论坛留下一个问题:“你认为清末新政是否失败?如果是,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败?说说你的理由。”有的同学就在论坛中留言:“这要从两个角度去分析失败。对于清政府来说,‘清末新政’可以说是失败的,因为它起不到富国强兵,巩固政权的作用。至于为何失败,我想从‘清末新政’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去分析。消极作用:‘理想与实际是有差距的。’总的来说,新政的内容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首先是新政与实践充满矛盾:例如,新政要求兴民权,召开国会,但清政府却不管人民的‘请愿运动’,甚至以武力镇压,重蹈专制的处事方式。要放权,却表现出明显的集权,鼓励商务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损害了商人的利益,例如征税,等等。其次,国民素质与新政不相协调,导致国民对于新制度,新事物一知半解,鲁莽急躁行事,不听国令等等,例如,国民认为清政府不想召开国会,而不停地请愿要求缩短召开国会的时间。他们根本不清楚国会的召开要预先做好准备。当然,国民的无知也与政府的教育不足有关。最后,一些执行新政的官员形象不怎么好,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名誉。积极作用:新政毕竟有些成就,例如地方自治,建立新学堂,编练新军,支持与保护商人利益等等措施,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都有积极作用(正如老师所论述),而这些对于推翻清政府起了重要的作用,王朝不存在了,新政也谈不上成功了。”这位同学在课堂讨论中曾经发过言,但因为时间问题,加上紧张,表述得比较简单。通过课后网络发言,使得她的观点较为全面,较为深入。我们也及时在论坛中进行了回复,使得该问题得到深入讨论。由此看来,通过网络无形中打破了课堂与课下的学习界限,让学生的学习探索处在一种连续的状态,可以随时有问题随时通过网络论坛交流探讨。

  此外,网络的引入也突破了以往老师的单纯灌输教育,能够在阅读与讨论中自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在第二次关于清末新政的讨论时学生们对比了袁世凯与孙中山,一个学生就对孙中山的建国理念产生了兴趣,在论坛中发帖询问相关研究。还有一位学生在第三次讨论国共关系史之后,对其中三青团很留意,并提出三青团与抗战关系的一些看法。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值教学研究得进一步研究的好题目,于是鼓励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尝试作一篇小论文。

  在网络讨论中,同学们还大胆地对本课程主讲教师的学术专著《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体现了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形成了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新趋向。类似的事例较多,这里仅举一例。如有的同学指出:“在朱老师的那本书中,似乎较多的是从当时的社会上层即清末统治阶层的角度来讨论清末新政,引用的文献资料绝大多数也是晚清当局颁布的诏谕和条例,这些毕竟都是站在统治阶层的立场来说的,新政措施具体推行如何、效果怎样?主要还是应看对当时的社会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而这些仅凭政府所颁诏谕和个别高级官员的奏章来看,恐怕还是缺乏说服力的。”这一意见,可以说确实指出了该著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四、成果与不足

  通过三次课堂讨论,我们认为课堂讨论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每次讨论中学生的表现,我们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的放矢,补其不足。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在今天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要超出我们的预期,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思维活跃。所以,我们鼓励学生通过阅读

  不同的评论文章来提炼分析观点,发挥好这方面的优势。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是可以适应研讨型教学的。在未来,以讨论为中心的课程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应该注意的是,历史学也是一门厚积薄发的专业,扎实的基础是史学功力提高的根本。因此,我们也注意让学生坚持进行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耐心,防止浮躁学风。这一缺陷在当下的社会风气之下,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是较难克服的,需要花大气力予以引导。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